Размер ви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ать пане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вто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Автоповтор
版主的講解很客觀 很開心看到這頻道 小時候讀書都唸"讀冊" 這是長大後才知道的
海南和廈門泉州都唸 「讀冊」,但據了解,同屬閩南一脈的潮州是 唸 「Ta Zi」,似乎不是 「冊」。學堂是 「Zi Zia」,翻譯華語好像是 「書齋」。
学子們去学吖讀冊❤❤❤❤❤❤
個人猜想,古時候人們大部分是文盲,日常對話一定是用白話音,文字掌握在讀書人手上,能讀書的家中環境肯定很優渥,所以古文記載的文字要用文讀音去讀。
受教育與否,差別主要是在知識和說話的語氣和方式,以及所運用的詞彙,與分化成兩種語音是沒有關係的。我用一些粗俗的比喻:例如網絡常出現 ‘雞巴’、‘操’、‘肏’ 等粗俗罵人詞彙,一般不會出現在官方場合。寫正式報告相信不會用雞巴,而會用術語 ‘陰莖’。另外,一般講話常出現 ‘老子’、‘你大爺我’、閩南語 ‘林北’、‘幹你娘’’ 也不會出現在正式場合。受教育與否,主要在於所用的詞彙和態度不同。所用的字和詞彙不同,發音當然也不一樣。如果用同樣的詞彙,無論讀書或講話,發音都應該是一樣的。閩南文白音的情況則是:講話 ‘食飽’ (Tsiah Pa)讀書 ‘食飽’ (Sit Pau)完全變成另一種語言。這種情況很普遍,幾乎字字有文白發音之別。
語言是滾動式流傳,絕對不是那朝代原封不動的搬運。網上最可怕的是母語情結,認定閩南語就是那朝代的語言。研究閩南語,應將粵語、客家語、海南語、客家語、日語(吳音、漢音)、朝鮮語及越南語的(漢字讀音)等等,一起納入研究,當然還包括福建省內的所有閩語。別忘了,閩南語是漢化的閩越語,其原先包含多少閩越語用詞 ,也值得探討。
希望各位台語專家卡打拼,把每個漢字的文白音給找出來,將來出本漢字字典,為每個漢字標出台語的白音和文音。比如「吳」字,以前只知道文音念法ㄡ ˇ(偶),現在有人找到此字的白音,念作ㄏㄨㄚˋ(化),台語的意思為大聲
日語的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但當生字中含有促音時,促音會佔一拍)。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lah、hè-a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韓語為네 nei或예 ye表示應答),而後融合而成はい(hai)的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的回答仍然是はっ(ha)。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的說法。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就是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就如同在台語用蛤(ha)?的音。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的表示“是、好的”的應答。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mwo"、"嘸mwo"看kua到tioh、“嘸mwo”你是昧按抓?、“嘸mwo”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mwo”利系勒公灑曉!?、啊“嘸mwo”利系勒看kua沙小!?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即台灣竹塹,今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中原大陸歷代帝國疆域下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從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 FATK (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是奧羅尼西亞語(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中國所謂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向來中國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至中原而落葉的四方之夷國王室及倚其夷故地王都環繞而生的附屬百姓文明平民族群)這樣的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下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擷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為標準語的古諺文或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語彙的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仔細端詳意)、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地、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台語音的hiān-tsā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的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高雄的高發音)、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數學、學生的學發音)、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全羅道方言)、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音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閩東語、客家語、粵語對談,與操清官話(北京官話,後來的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方塊字的發展,一定發展成文 百 異讀,才是語言歷史必然。
非方塊字也有文白讀音。美國的口語甚至演變成按口語拼寫成的新拼字,發音可以差別很大,但相信正式文件不會採用。網絡時代更發展出網絡發音和拼寫法。這是個別生活用語和跨區域的正式通用溝通語的差別。
閩南語的叫法產生不到百年,從古至今稱為「河洛語」,「河洛語」在6500年前先有「白話音」口語,因各地白話口語過多且雜,為有統一的通語,才發展出河洛語文讀音,因為官方或讀書人說的語言,所以稱才「河洛語文讀音」,因所用詞語較民問白話口語較文雅,所以在上古時期被稱為中原「雅言」(創造的年代應早於夏朝),是中原地區的通語,所以「河洛語」產生文讀音(官方)及白話音兩個系統,到漢朝以後,人們稱它為「漢語」,因流傳數千年,在民間已將文讀音及白話音,於日常生活中混合使用,但在古代學堂上是以「河洛語」的文讀音做為教學,也有人稱為「河洛漢語。什麼是「河洛語」?河洛語是以河圖五行理論創:木音(牙音、角)、火音(舌音、徵)、土音(喉音、宮)、金音(齒音、商)、水音(唇音、羽)五音,以洛書陰陽八卦創:陰四聲調、陽四聲聲共八聲調,河圖創音、洛書創聲,所以是「五音八聲調」,以五行相生為順音,器官發音順暢,五行相剋為逆音,器官發音會卡卡的,順為吉(為樂音)、逆為凶(為噪音),所以在整句中或名詞,為求順暢常有詞句反諗或變調,但函意全無改變,從河圖(四面)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創洛書(八方)東西南北,及創曆書(十二月宮)而言,前三者乃演化河洛文化的根源,依曆書創始至今,已有6480年以上,然「古河洛語」乃河洛文化所創造的官方通語,也稱為雅言,可能也有六千多年了,河洛文化傳承至夏(周,可能也是)、再傳至漢朝,有史記載,漢採用回歸夏曆,自漢以後後人以「漢字」、「漢語」稱之(漢字、漢語並非漢朝所創,而是以河洛語文讀音為官方通語),所以古河洛語就是漢語的前身,所以在YT網陳世明博士所說的「漢朝以前竟然講臺語」,我認為是對的,漢語的前身是古河洛語,台語的前身是稱為河洛語,所以台語就是漢語;據漢回歸夏曆,有調整24節氣,約每2160年天體運行有30度為天體一個月(天體運行一週十二個月份約25900年),因在奏期已開始調曆,但可能有誤,據史記載漢武帝回歸夏曆修正月份,至今已超2160年,所以四季(24節氣),天文誤差值已誤差一個月,如未修正,則將導致四季季節會錯亂,需調整24節氣(四季)向後一個月,又從河圖始創曆至今,天體運行的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為三個月為一季,所以地球各地都在換季,所以各地都會產生氣候異常,故台灣會從亞熱帶氣候漸漸轉趨為熱帶氣候,再由洛書的八卦也可證實,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90度約為6480年,洛書八卦每卦為45度3240年,從第一卦先天八卦後,周文王的第二卦後天八卦,從第二卦至今已超3240年,現今已進入第三卦初期,由上可知河洛文化已有6500年以上歷史,其所創的官方通語「河洛語」亦同年代,「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發音還保留相同,如西漢掦雄方言第一卷第一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黨」(懂),「哲」(徹),台灣河洛語皆同音,乃是取同音字代替,)正確的字應該是:「懂」、曉、「徹」,知也。楚謂之「懂」,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徹」。(全文請用閩南語(台語)諗,就知古文用字錯誤,也證明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台語)相通。)例:汝懂否?(近代:你知否?),黨雖與懂的河洛語(台語)發音雖相同,但意不同,黨(成群結黨)並無「知」的意思,「懂」才有「知」的意思,哲與徹,台語雖同音但意不同,一為「哲學、哲理」,一為「透徹、徹底」,認知透徹、徹底了解,徹就是知的意思。台語的演化過程:河圖→洛書→曆書→河洛文化→古河洛語(雅言)→中原文化→華夏文化→漢字、漢語→閩南河洛語→台灣河洛語→台語(台灣河洛語+外來語)。河洛文化已存在6500年以上,比中原文化五千年還早期,河洛語分文讀音(官方通語)及白話音(民間語),研判應先有民間白話音,再創造官方通語的文讀音(雅言),是河洛文化的官語。現在的中文的國語(普通話),乃於元朝及清朝譯音漢語的文讀音而來的北京語,其結構為「譯音河洛語文讀音+胡語」,在中華民國初年定訂為「五聲調」,與漢語的「五音(木火土金水)八聲調」是二種不同的語言相通有碍,依日、韓的漢語發音與台灣河洛語,幾乎相近(同為來源於河洛語文讀音),差別在地方口音腔調,但與現今中文發音差異較大,由此亦可證明。因河洛語流傳年代已有六千多年了,河洛語具有古文言文的特性,與現今白話文時代,在學習上會有困難,現今用河洛語(台語文)書寫的環境非常少,僅能在傳統的歌仔戲及布袋戲,聽看到河洛語文讀音(近古語),及台語流行歌曲的河洛語白話音(較現代白話文),所以有必要集思廣義,依原創原理「五音八聲調」,保留古字古音記載,並開發與古文函意相同的現代白話文詞句,將不常用的古字,以現代用字取代但不失去原有函意,並記錄留存,這點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做的最好,否則僅靠口語相傳無書文記載,是會斷層消失的,一種語言及文字,必需常用及通俗才能暢通流傳,太過專業教學,非多數人能學會,學習意願是會下降的,拼音、注音是為初學者易懂,但可能有些無法拼出八聲調,所以僅是可做為初學者的輔助工具,有待整合出一套完整教學系統,不要讓古時認定的「河洛雅言」,如今被汚笑為有音無字沒水準的「台語」,今日台灣河洛語的文讀音與白話音於日常中已混合使用,會台語的都可以聽懂,只是沒去分辯,這也是官民語融合一體,有利於原來不易書寫的民間白話口語利於書寫,希望學校能開創「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課程或社團,在世界上是有市場的,因為河洛語原創理論就函有樂音的韻律,外國人初聼喜好度很高。提供漢末諸葛亮的「出師表」、唐李白的「將進酒」、宋岳飛的「滿江紅」,河洛語文讀音供作參考:ruclips.net/video/aZqUI2pdV1I/видео.htmlruclips.net/video/0nuUz0NZJtg/видео.htmlruclips.net/video/ZbLDCbX4T4M/видео.html
以本人的了解,楊雄的那本著作是 ‘方言的收集本’,用這個作為引證符合著作記載,得到的結論可能是相反的。也就是說,越符合越有可能證明是當時的方言,而不是漢朝的官方語言,因為那是一部專門收集方言的作品。
@@booshipvideo5513 你這說法有問題,這種說法是某視頻個人的說法,並無實證,古時候中原就有通語「雅言」,就是河洛語文讀音,追查3、4千年古籍,「雅言」已經存,現在大陸各省的方言,都有「雅言」的存在,「雅言」至今都還沒消失,但已不是現今的通語了,另一頻則說各省的方言,都是同一祖宗(語言)生出來的,這個說詞可信度較高,漢、滿、蒙、回、藏五大族,都有各自語言及文字,都是不同的文字及語系,中原地區在秦朝統一各地「文字」(當時各國的通語是「雅言」),到了漢朝接替成為「漢字」,「雅言」成為漢朝的官語並變稱為「漢語」,漢朝國土各地大都已漢化(滿、蒙、回、藏不是漢朝的國土,使用自身的文字語言除外),漢朝各地方言之結構受「雅言」影響,各地方言的語言結構變為「雅言+各地方言」,所以一個「知」就有「懂」、「嘵」、「徹」,這四字成為「同意別音」納入漢語、漢字,至今尚在使用。在漢朝以前己的古籍中,查到很多「雅言」同音錯別字,這可證通語「雅言」在當時存在之事實,又所產生「雅言」同音錯別字與現今台灣河洛語文讀音完全相同,且書寫的文詞用台語相通無碍(與台語最相近的就是夏門語),所以也證實「雅言」就是「河洛語文讀音」,在元、清朝時期所創的官語,就是「譯音雅言+胡語」創造了北京話,也是現今的普通話,在宋朝時燕雲十六州(包含北京),以是金(清)的領土,所以大陸各省的方言(滿、蒙、回、藏語言不包含於內),都還含有部份「雅言」(河洛語文讀音)的存在。提供「雅言」(河洛語文讀音)同音錯別字部份案例供查證:ruclips.net/video/7fQ-S-iF-i8/видео.html
@@booshipvideo5513 追究誰是官語並不重要,這樣漢人會被分化,重要的是漢族的文化從何而來?從古至今河圖、洛書、曆書、漢字、漢語都是五千年來之謎,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華夏傳統文化,民間從6500年傳承至今,但曆史及官方記載一直成謎,政治因素把文化搞的非常亂,為何?如果以漢朝以前稱「漢族」,漢朝統治以後稱「漢人」,我追查河洛文化的來源40年,自漢朝以後就在滅「漢文化」,到了宋朝有恢復「漢文化」外,至今還是在滅「漢文化」,漢朝繼承華夏文化,華夏文化文化是什麽內函?華夏文化的內函,河圖:乃依太陽系前五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產生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論」,產生天文學、氣象學、方位學、中醫藥學、音律學(漢語),哲學、命理學、民間生活五行準則學、、、。洛書:陰陽八卦產生:陰陽學說、八卦易學、宗教學說(道教)、中原五術(山醫命卜相)、、。曆書:農耕文明、民間生活座息。漢字、漢語:文字語言文化、姓命學、拆字學。以目前而言堅持傳承以上述傳統文化者:廣東、福建、港奧、台灣、新加坡、早前移民海外華人(以上均為河洛漢語系,還保留宗教有神論,以道教為主、佛教為副),這是現今「漢人」(民間、或父系血統漢人)的主體,還保留古河洛語者「漢族」(官方)。 蘇美爾文明創造了上古四大文明古國,華夏民族是由蘇美爾文明的恩基(伏羲)、寜瑪(女媧)在6500年前所創的民族,伏羲所創的河圖、洛書、曆書,在東方演化成「河洛文化」(以河圖與洛書所產生的人民生活文化,在五、六千多年前到了中國後就創造了如今漢語的文讀音的「雅言」,做為官方通語,形成另一新生文化,就是華夏文明,其創始至中國生根,據世界考古界在巴基斯坦找到夏都(四千多年前),在伊拉克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找到有關恩基(伏羲)、寜瑪(女媧)(六千多年前)的記載,在中國有出土5300年前的「河洛古國」依伏羲創造的暦書距距今已有6500年以上,所以伏羲是在6500年前的地球的「龍馬位」(龍爲辰、方位東東南、氣候春夏亜熱帶;馬為午、方位正南,氣候炎夏熱帶),所以在伊拉克、埃及與非州一帶,故可證由伊拉克到巴基斯坦到中國(4000年以前可能僅為管理中原的行政城市),此由河圖及曆書推算6500年前的氣候,也可得證如下:河圖是宇宙天文學,其中的天文科技在6500年前已高於現今,流傳伏羲看天上龍馬紋劃河圖,並創先天八卦(也稱伏羲八卦),「龍:辰、東東南;馬、午、正南」,然古時天星四垣東方(寅、卯正東)紫微垣(河圖),與龍馬位東東南(辰)~正南(午),最大差距90度,以天體逆行約最大差距6480年,河圖6500年前以後在東方,如能證明紫微垣在6500年~12960年前位置在東東南(辰)~正南(午),此傳言就可信,因為有此可能,所以河圖出於伏羲,並非不可能,但大禹治水觀龜背紋劃洛書,大禹四千多年前的人,河圖是在6500年前演化洛書(研究孌數)並創曆書(研究定數),這傳說有誤,僅能考慮大禹傳承河洛文化上考慮(現今使用的曆書傳承於夏朝)。東方在6500年~12960年前是屬冬季結冰期,不適合耕種,融冰期約為一個節氣,約1080年,故在6480年-1080年=5400年前,東方的中原地區才適合耕種,河洛族群(漢族)在6500年以前,如伏羲居住在龍馬位(地球的正南方偏東),就有可能從伊拉克、埃及或非州遷移到中原,當時地球南方由春季氣候轉為夏季氣候,旱化沙漠化不利耕種,故向東遷移至中原,而北方由秋季轉為冬季,不利畜牧及食物,故也向東遷移,為爭奪東方中原地區融冰後的土地,產生遠古時期的東方南北戰爭。我是追查河圖的來源,並已證實河圖的來源有據,繼而查洛書,又查曆書,再查漢字、漢語,是依現存在的文化,查證山海經,曆史經印證屬實的記載,查看各地考古出土的文物(三星推九(十)金烏及扶桑術乃六十甲子曆的示意圖物,屬曆書的結構,猌是華夏文明,與山海經記載相符合。),這是我40年來查證心得,供作參考。
漢語就是台語?見解令人大開眼界,匪夷所思,還扯到6500年前已經存在,找到確實證據嗎?現在夏朝還被外界質疑究竟存不存在,更不可能確定當時說的是什麼話...,甲骨文最早也是商朝產物,甲骨文只有4000多字,說文解字有近10000字,經過1000年,多了5000字,這5000字都是根據台語做出來的嗎?秦始皇統一文字,不同文字是否都是同一個音?都是台語?
台語(河洛語+南島語系平埔族語+外來語)來源於「河洛語」,正確的說法,在古代時屬於漢族的人民,所說的是「河洛語系」(漢語系),而非是現今的台語而是台灣河洛語部份,河洛語的文讀音只有一種,就是「雅言」,屬於通語、官語、文書語,河洛語的白話音屬於民間口語,因地域性產生各地方言,經幾千年後,漢人的各地方言中,都有部份融入了河洛語的文讀音(雅言),所以形成多而且雜的漢語系方言。「雅言」就是古時候的通語,從現今的古籍中,都可找到踪跡,否則你就看不懂古文,去了解什麼是「中原雅言」(河洛語文讀音)?什麼是「河洛語」?你就能明白,「中原雅言」並沒消失。
加油 找回中華民族夏商周古漢語靠各位專家奉獻努力一起找回來 謝謝😂😂😂
漢文化謙恭有禮 現今中國社會有存在漢文化嗎 中華民族的枷鎖千斤重 台灣人實在擔待不起
“若干”有少的意思;相聚和聚会的“聚”意为多物或人同于一处。由此推算闽南的白读音“若聚(少多)”应能与“多少”相应。
多寡:寡是少,多寡是文讀,台(閩)詞會倒用,變成「寡多」,就是「多少」的意思,倒說成「少(寡)多」;例如,這東西(物件)多少錢?說成:這麼件少(寡)多錢?!
這對我是較新的說法,需要努力研究、進補一下。
有種説法指疑問詞「多少」對應的字是寫成「若贅」。請參考m.ruclips.net/video/PP0bagGODVs/видео.html
@@maxi4905 有在看這一位的視頻,開我不少眼界。
@@booshipvideo5513 很高興我提供的資訊對Boo船長有幫助。
文讀音是官話入侵各地方言的結果,各地方言都有類似的情形發生,不只閩南語,甚至日語、韓語都有類似的情形。而官話可說是古代的官方語言,會基於某些方言的發音,由於古代的政權中心幾乎都在北方,所以古代官話大部分時間是以洛陽話和北京話為基礎,但是官話不等於任何一種方言,官話的重要功能就是要維護語音和文字的一致性,教學時都用所謂的讀書音。歷代官話的基礎語言可能發生改變,像是唐宋時的官話基於洛陽話,到了明清時基於北京話,不過語音和文字也會不斷調整維護,讓兩者可以維持一致,到現在的教育部依然不時在調整語音和文字。但是演變過程中,官話的語音聲調依然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使得過去押韻,現在不押韻。而我們用近代基於北京話產生的國語來念唐宋詩詞,有不押韻的情形,因為中間的關係相差比較遠,但是使用台語的文音來念,就比較不會這樣,因為過去讀書人都用讀書音學習,創作也用讀書音創作,因此古代詩歌和台語讀書音的關係比較近,如果一定要用白音來念古代詩歌,就會很奇怪,因為兩者的演變本就不同。而且讀音很容易找到搭配的國字,意義也相符,但是白音就不一定,而且搭起來往往很怪,幾乎都是音譯,這也可以說明白音跟文字系統的發展沒有關係,官話主要功能是維護語音和文字的搭配關係,因此由官話入侵形成的讀書音可以跟國字搭配。另外,可以從揚雄的《方言》略知一二:「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這句如果用台語來念,黨應該就是懂,四個字都是文讀音,而台語的知道是哉或麻,我知道是挖哉或挖嘛,沒人說挖低。這四個字在漢朝時是不同地方的方言發音,意思都是知道,不知道何時應該是陸續被加入官話,之後隨著中原政權入侵到南方各地方言包括閩南語語音中,最後變成台語的文讀音。因此官話不是特定的方言,會隨著時代加以維護調整,主要目的是維持語音和文字的一致性,並且會隨著政權影響強制入侵各地方言,像是台語就因此形成另一套文音,這應該是持續的過程。現在很多日語、韓語發音跟台語相似,表示大家都經過類似文化、語音入侵的過程。語音入侵最好的媒介應該是科舉及教育制度,加上北方政權是在魏晉之時逐漸南下,所以應該是隋唐之後變得比較明顯。
@@akaiwon6594 有一點。基於文讀音的長期融合,有不少音在日常生活已經完全取代白話。就說 ‘中’,沒人有異議讀音是 Tiong,Diong。可是無論大陸還是台灣辭典,閩南語的 ‘中’,其實是 Ting,Ding,Deng。這在本地沒人知道。大陸台灣的情況,得問問他們。還有,日語裡不少閩南音,其實是文讀音。
@@booshipvideo5513 中在台語有文白音,白音是tìng,例如中意tìng-ì。其實我不是關注語音到底怎麼變,而是希望釐清台語跟國字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一套真正有用好用的台語文字系統。現在一堆人呼籲要提倡母語,但是成效超爛,使用率依然年年下降,人們卻只會歸咎給國語獨大,但是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在於台語難學難教又難用,台語根本沒有廣為接受的文字系統,國字都亂配,拼音幾乎看不懂。過去人們可以接受一個語言沒有文字,因為文盲太多,但是今日一個缺少文字系統的語言根本沒辦法用,相較之下,有自身文字系統的粵語就活得很好,因為很好用,方便傳播資訊或是轉成其他語言,所以想要保存台語,必須讓台語好用,也就是有好用的文字系統,至於容易教學又是另一個大問題。
從文化人類學與認知心理的角度而言語言的發展遠遠早於文字的發明文字是人類的圖像辨識能力結合語言所產生的文化產物這也說明許多人類民族有非常多元而複雜的語言卻始終沒有文字的發明使用
根據依舊可見的現象,確實如此。
語言肯定早於文字的發展,要不然日本和古時候的朝鮮就不會用漢字系統來書寫了。甚至於大陸上的中文發展,也不是一地一小撮人的專屬發明,而是各省各地一起發明屬於自己的語言的字,在秦始皇時才有了第一次的統一,而在此之前肯定會有不同地域針對同一事物造出不同的字,用不同的話來表達的情形出現。而在後來的文化發展中,再不斷的融合,去蕪存菁。維持中華文化在文字上一直是統一的。
若多Iua-tsue/tse(若干)?多少to-siau文/tse-tsio白。文讀音為各朝代由眾多各地方民語(白話)也選擇制定的官語(文讀),故有不同音,也有同音(文白混用),其中如也有閩語、吳語…混用,只是中古漢語與漳泉語同音或近音較多,現在官語則是北京語,不管演化結果如何,比較可確定的是文字相同,發音不同。
我在一本書裡看過,唐朝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族,只是因為從小到大在漢地當隨朝奴僕,受漢文化的教導,才自認自己是漢人,這些鮮卑奴僕從小就跟父母,被隨朝當做戰服,帶來隨朝,所以他們後代子孫也受兩種語言的教育,鮮卑語和漢語,所以唐朝語言基本就是漢語和鮮卑語的融合,我又一本書看過,所謂的閩南白話,就是蠻音,而蠻在用閩南語唸也是蠻,所以有另一個解說,閩南就南方蠻族,用閩南語唸,就蠻南,早期的閩南地區的原住民,並沒有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說的都是土生土味的蠻語,是蠻南說的就是蠻南語,在楚何漢界後,楚王被趕來閩越地區,就把楚語跟漢語,跟當地的語言融合,就形成百越語,在五胡亂華後,當地的百越又融合五胡的語言,所以閩南語基本就是融合不同語,只是受漢語教導比較大,基本上就是用漢文方式,讀其他民族的語言和自己的漢語::;::
其實漢朝成立,甚至是秦朝成立之前,華夏大家庭早就不是單一種族。雖然大體保留各自族群的完整性,但經歷周朝衰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各自諸侯的版圖人口變動,就開始不斷參雜了。秦朝衰敗時的大戰爭,又是一番動亂。漢朝更有過大熔爐時代,吸收、漢化不少匈奴。
商朝都未漢化 各地讀寫都是自己民族的本音 讀書音出現是來至於漢朝漢化後才出現 不然漢語有讀書音白話音之分嗎 ? 甲骨文就是古越語書寫的"漢字" 至於很多因為有相同是因為不管東夷語演化的上古漢語 或古越語都參雜了侗傣語系。 文化發展是相加的不是單向發展。 很多人會把詩經能用客家語或閩南語念就覺得自己是上古民族傳人,但並非所有詩經都能用同一套語言念通,所以詩經就是當代各地民族用自己民族本音所寫出來的詩歌。 哪裡存在什麼讀書音白話音? 要是周朝有讀書音你就能用上古漢語唸完通篇詩經了。
其实,普遍的广府人和“粵藉网友”,包括有参与,在油管开频道,旨在推广/崇粤语的版主们,也很不顾一切“迫不及待”的坚持粤语就是古汉语,历史悠久等等,这些种种的说法,不论他们在手,有无这方面的数据/论据,他们的态度不会输给闽南人,不喜欢他们这样,不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现实的情/状况,好像有“逼逼的感觉”强迫症似的,神经/紧张兮兮,是或否,很重要吗?图什么?
任何結論有依據總是比較有說服力。沒有直接的,至少也有間接的,這樣也可以方便大家根據資料來源去研究是否屬實。
@@booshipvideo5513可是他们应该据实,而不应太执着,有多少的依据,就说多少的事,总是给人的感觉好像,一定是如何如何,就是人们说的硬掰,版主您就比较客观,对了,我想说的是他们太/主观了。
對了! 不管是粵語, 客語, 閩南語, 它們的文讀音, 有一個特點, 就是都往(很像)國語靠.
大為羊比較有深度
是戶頭名為 台灣話 Taiwan Hwa 那個嗎?我也常去上課。
This is not true. He has funny accent and misled many Han letters.
台灣教育部的閩南語用字很多都有問題爭議不斷
永遠都會有爭議。因為這種事總是有不同派別的看法。採取 A 意見,B 不承認。反之亦然。所以我也盡量查大陸方面的。盡所能而已。
@@booshipvideo5513 大陸方面更多不實,在古籍中常有同音錯字,以河洛語文讀音是可糾正的,台灣在漢學教育上較大陸深,因為在蔣介石還沒來台前,台灣各地設有「漢學堂」,現今會亂之因是:不以可書寫「河洛語文讀音」(雅言),而以難書寫好白話口音(俗語)為主,所以產生很多錯誤。
@@booshipvideo5513 蔣介石來台後取消「漢學堂」,並將「河洛語」改為「閩南語」。
我深深覺得秦始皇和趙陀是說廣東話的!理由如下:1.我的論述商朝甲骨文客家話,西周金文河洛話,而廣東話兼具客家話和河洛話元素符合東夷族在華夏過程中向各朝代王族學習官話,秦趙兩國都是東夷族嬴姓,如果廣東話抽離河洛話客家話和國語而能在古文本中找出獨特用字,那我所言為非!2.東夷族和閩越族和百越族血緣較華夏族接近,今廣東人和百越族混血,說不准祖先是共祖,是又回老家!3鬼方(李家崖古城)就是東夷族,使用鬲,龍山文化,"亞醜"首都薄姑城被殷商壓迫後遷往該處,最後被西周消滅,融入秦晉兩國,秦國是西周的附庸國,東夷族學的話先是客家話後為河洛話!廣東話就是東夷族華夏化的語言!4.東夷族是龍的傳人,嬴=龍,古字形字音皆相近,大禹=大蛇,禹的象形古字就是蛇(潮州音,夷),大禹就是東夷族!原東夷族有刺青,很醜,鬼字就是臉部刺青的人!鬼字不該念鬼而該念"以",鬼字右邊的"ㄙ"古字唸"以",而又"夷"非從弓,是從S表蛇,蛇古音(夷)所以夷字代表蛇族人,鬼=夷,同音同義
關於語言碰撞,許多部分已經混淆得難以釐清,除非個別朝代留下了科學化可推敲的蛛絲馬跡。即使如此,也難以作結論,只能定位在 ‘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的程度,但不能作為定案結論。究竟語言誰像誰,以我個人的經驗,懂得華、粵、閩南語,客家話則陌生,基於此因,開始研究客家話的時候,感覺客家話有華、粵語音混合的跡象。這當然是我先認識華粵語音,因此先入為主以它們做音本位來看待客家話的結果,甚至以此發表過文章,後來覺得還有待斟酌。從客家話立場,也可以客家為本位,華粵語音是客家話從歷史分化出去的結果。
@@jickzz3960 據個人了解,蛇的發音,本地潮州話和閩南語發音一樣,聲調不同,但聽說別的地方可能不同,潮州似乎較多音。蛇射,潮州好像不是很相同。本地閩南語 蛇射 倒是發音一樣,聲調不同。不知道中國大陸和台灣那邊怎樣。本地閩南語 蛇射 Zua。潮州 蛇 也唸 Zua,聲調不同。
@@jickzz3960 至於 惹,閩南、潮州、海南,應該是發音有點不同,但 韻 接近。Zia 或 Ya?或 Jia? 之類
@@jickzz3960 射字和殷字形和字音相近,古字是否相同很難說,問題放在心上,慢慢找答案
@@jickzz3960 方言太多,但有共用古文,應該以古文獻為中心探討。倩,荼,借也。荼為茶的古字,茶和賒客家話同音。所以該所載可改為,欠,賒,借也!如此,客家話在漢朝已廣泛使用!
河洛話以主流地位,隨著時間局勢向南跳躍式定點擴張,容入當地原住民的話語字彙而增加了文字數量的豐富性,台灣的閩南語和你講的閩南語差別出現,在發聲與詞彙根本不同
是的。例如 ‘什麼’,台灣語音 ‘ 是 ‘蝦密’,本地是 ‘西密’。‘哪裡’,台灣音 ‘Dor Wei, 本地是 ‘Dor Loh’。但基本骨幹完全不受影響,去台灣交流是完全沒問題的,只需一點特殊用語和語音的適應期。
@@booshipvideo5513台語是說 啥。不是蝦密。
@@總統好 純舉例口語音。用 ‘啥’ 字,非閩南語者不清楚是什麼音,有些人會讀成 ‘傻’ 音。
日語的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但當生字中含有促音時,促音會佔一拍),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lah、hè-a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韓語為네 nei或예 ye表示應答),而後融合而成はい(hai)的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的回答仍然是はっ(ha)。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的說法。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就是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就如同在台語用蛤(ha)?的音。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的表示“是、好的”的應答。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mwo"、"嘸mwo"看kua到tioh、“嘸mwo”你是昧按抓?、“嘸mwo”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mwo”利系勒公灑曉!?、啊“嘸mwo”利系勒看kua沙小!?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即台灣竹塹,今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中原大陸歷代帝國疆域下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從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 FATK (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是奧羅尼西亞語(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中國所謂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向來中國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至中原而落葉的四方之夷國王室及倚其夷故地王都環繞而生的附屬百姓文明平民族群)這樣的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下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擷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為標準語的古諺文或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語彙的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仔細端詳意)、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地、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台語音的hiān-tsā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開始(Kaishi)、良心(Ryōshin)、實在(実際Jissai)、任務。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的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高雄的高發音)、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數學、學生的學發音)、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全羅道方言)、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音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閩東語、客家語、粵語對談,與操清官話(北京官話,後來的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這些情況都有考慮在內,但說來話長,會順序講解。
@@KiatJin_Si 歷史上發生的事所形成的情況,有大體走向和細節分化之別。大體走向就是各大勢力較強的國家部落在文化上逐漸融合,或大吃小的統一。再細的方面就像華人又分粵語、閩南語和其他語言,屬於不同族群。大漢族形成後,周邊依然有其他胡人外番,但文化中心是漢朝。中國一詞更早時就有,意義或有些不同,但大致一樣。漢人自漢朝以後,無論唐宋元明清,後代都是漢人,是一脈相承的。至於所說的大清情況,那只是朝代名稱,就像大漢、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大清。大明自然稱大明,大清自然稱大清。大元或有爭議的地方,但其餘是無異議的。大清無論是否基於政治需要,都是以華夏朝代的繼承者自居,而後更是真正的投入。好比蘇聯擁有聯合國席位,蘇聯解體後,名稱不在,席位順利成章被俄羅斯繼承,其餘加盟個要獨立,必須俄羅斯許可才合法。無法切割說俄羅斯與蘇聯無關。很難細細說清楚,這裏就說個大概。
@@booshipvideo5513 事實上在1900年以前,有出現的“中國”和“華”都是皇朝帝國以中原中土地區的誇耀其京城(京師)國之中樞和精華之都地文明徵象、強調“其冊封國皇朝國威在諸侯國、附庸國中之權力的中樞國”。 以清帝國為例,任何清國官方文書、與他國條約,滿清自稱都是“清”、“清國”、“大清帝國”,無一例外。所有所謂“中國”之出現在所謂的滿清文件,都是近代變造而來。現今所謂中國人,卻能把清、俄“尼布楚條約”說成是所謂的中俄條約,甚至還偽造出至少4種不同的所謂漢文尼布楚條約,都把清帝國、極東之帝國改成所謂的「中國」,甚至於創造出加上所謂漢文,原尼布楚條約是有立界石但並無銘文。首度取用所謂“中華”、“中國”、“華人”這些來形容或稱呼清國大陸版圖下國族的,是起源於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逃亡日本時的發想,並於1901年寫入其發表的“中國史敘論”。 在現今中國大陸版圖內可以輕易的變造出符合大中華文明歷史本位脈絡的歷史考古研究工程,更不用說將歷來多手每代本位脈絡考量需要而修撰補遺註記下來到無法公開或以假亂真再版的原始古籍記載文本,透過大中華本位脈絡意識需要的將之整理過的成電子資料文件呈現在現今發達的網絡資訊給受眾。例所謂大明當代陳第的“東番記”是於1959年時年47歲的方豪,概以所略聞杜撰復刻仿史。 高句麗、百濟、新羅長期以來被兩韓視為本族古國,所以韓國史上有三國時代的分期。近年中國在大中華民族主義文明脈絡本位下不再視高句麗為朝鮮國家,反而大力宣揚高句麗乃古代中國治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故其民族和歷史應歸屬於中國,並著手透過所謂歸屬的東北考古、基因等的歷史研究工程來建構強化此論點。
語言和文字, 一定是先有語言然後才有文字, 這個道理很簡單, 不用講道理, 就算今天南美州可能還有一些人類, 他們有語言, 可是沒有文字. 非州也一樣. 就算中國大陸也一樣, 有一些民族也是有語言沒文字的, 韓國也是世宗皇帝之後才有文字.
讚了 請多是頻
少的白話音就是tsió,甘字典也有紀載chió。
六書裡面的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本就可以將少納入tsió或siáu二音並作為本字。
文白之分沒有什麼學術價值可言...因為這是近代人的分類......以文字學的看法文讀和白讀應該對應的是consonant(文)和vowel(白)。原因很容易理解....同一個字讀文章要這樣讀,口語要那樣讀...我們會找不到任何可以有效分類的依據...但是只要按學術理論去看....文音就如同蚊音的細聲....白讀是可以大聲讀出的唱腔...例如香港人說[我 ngoo],通常因為大聲讀出而變成[我oo],將文(蚊)音ng-丟失....在北京話的唱腔中,唱大戲的人故意將ng-改為u-,於是就白讀成[我uoo(woo)].整個中國大地上的方言變化都是圍繞著這個自然法則演化出來...閩南話中很多被丟失的文(蚊)音都可以在粵語中找回...例如台灣人的[紅ang]...其實就是廣東人的[紅hong]....[h-]不能大聲讀出...這才是consonant(文)和vowel(白)的正解。我們常說一個人說話很大聲,顯得沒有文化...大聲講話免不了出現[我ngoo]變成[我oo]...北京話反映元曲的唱腔...這種唱戲人的舞台語在故意拉長音時會出現所謂[入聲 -h, -k, -t, -m, -p]的丟失....例如[媽媽 ma-mah]的[媽 mah]不會在北京腔中找到....又例如[石 sik]在北京腔中也會因為唱腔拉長音而出現文(蚊)讀的消失而成為[石si]。最文雅的讀音都不能大聲讀出...所以香港人口中[吳ng]通常都會被大聲改讀作[吳mm--]。白話文運動中的白話就是指北京腔....北京腔是丟失最多文(蚊子)音的口語。廣東人的所謂白話...是指無法寫出來的口語...定義就是有音冇字...也就是沒有文化...有文化的人都會找到香港人的[點解?]原文就是[怎解]...[怎]讀作[朕]...[朕]另外有一個讀法為[朕tim]...說來話長...這反為表示粵閩客這些所謂方言才是古音的保存文化資產。[人才濟濟]就是[人才多多],所以[濟tsē/tsuē]和[多to]其實不學術上的文白之分,比較像是香港人找不到[怎解]的而利用[點解]去代替。以學術而言,大家應該要找出[濟tsē]為什麼可以讀作[濟tsuē]。
閩南語文讀音與貴文所說的情況是不同的。它不只是一些細微的變化,而是儼如一套完整的不同語言。只是打個比方:你用粵語說了 石頭 兩個字,寫在紙上,用粵語讀出來,你不能讀 Sek Tau,你要讀華語音 Shi Tou。可不是要你唸華語,而是唸粵語讀書音。如果你講了一大段,我寫成文章,叫你用粵語讀書音唸出來,結果你唸了一口的華語。
台灣所用的河洛話文讀與白話的發音確實是差異很大,是兩種不同發音系統!而漳泉發音差異細微應該是地方口吻的差異而已!
tsue 是濟,毋是多。詩經內底就有"濟濟多士,克廣德心",代表上古時代濟佮多就是仝款亓意思。詩經內底亓"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若是看Baxter-Sagart重建亓上古漢語,多 *[t.l]ˤaj 、歌 *[k]ˤaj、*[ɡ]ˤaj。原本這三字攏有鬥句。
多的河洛語白話音 濟 足濟 = 很多
古代人大多是文盲,白話音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用,是很久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肉的發音,還有一大堆的倒裝詞(風颱、人客、)。文讀音是當代官話,是讀書人跟官方溝通用的,所以文讀音坊間都叫其讀書音。比方說肉,讀書音的發音就很像白話的肉,但是講meat時發音就跟ㄖㄡˋ 有天壤之別
云何閩南語文白音之謎? 請問可否老師知道十九世紀60年代、流行於台灣民間、上古漢學、今所謂易經伏羲、古中國:惑始倉頡沮誦緣故、抑或殷商盤庚說始、不管如何、但請問老師、是否也知伊時、讀無冊或無讀冊之人所知:一念云何? 哪個字? 怎麼唸? 再說依個人身為台灣閩南人而言: 一者,中華民國、道統中華文化、白話運動一百年、國民政府、台灣/台灣人、正確地論理、唯說道易不應說方言有壞、正讀國語注音中文文讀音不一、及與有別家教、台灣閩南話不異、正如彼彼母語、說教依舊上古漢學而已、不是嗎? 二者,敢問老師是否能從、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精研字書、《方言》:云何揚雄﹖及與《論語》、何況雜家/小說/縱橫/不入流? 云何有本河圖洛書自然耶來耶去、但說不可小看、白話音:云何彼彼狂易﹔云何有本洛書河圖因緣區夏萬國、但說不可小看、文讀音:云何變異夏殷商朝周、春秋二周三代、終成先秦兩漢、如是不可收拾之局面!
正在嘗試了解文章的內涵意義。
@@booshipvideo5513 謝謝回覆喔!個人認為:答案真的就在您的真心誠意暸解中…
我是相信,閩南語日常講的用語是「濟少」[che' chio'],讀書用語是「多少」[to sia'u]。其中濟,有衆多之意。例如:「人才濟濟」。 根據我手邊的彙音寶鑑---沈富進,依此書15, 45母音法「多」: [to] 高一地 page 287; [che] 嘉七曾 page 99,兩個音「少」: [sia'u] 嬌二時 page 244; [sia`u] 嬌三時 page 247; [chi'n] 梔二曾page 259,三個音雖然彙音寶鑑上也有標注「多」有[che]的音,但我認為「濟」是本字比較合理。
謝謝上傳這一篇文章,讓我回憶起似乎年輕時有閱讀過類似報導。細細品味,個人也傾向於認為閩南本音表示 ‘多’ 的用字是 ‘濟’。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資料。
@@booshipvideo5513 大衛羊的頻道認為是 贅 供你參考
"庶少"=多少,庶才有多的意思!"庶遠"=很遠"庶幾"=很多以上都用河洛話念!發音有點跑!以上三者用法在ctext字典打上"庶少"等二字都有文本出處!
@@李大樹-s1d 從個別留言對於表示 ‘多’ 這個字的反應來看,可見不一定就是台灣官方閩南語辭典受質疑,即使開放民間討論,採取的答案也是眾說紛紜。
@@booshipvideo5513 漢朝文字的書寫,必有對應的語言,庶遠被誤以為"足遠",如果古文找得到足遠才能讓人信服,庶遠是河洛話
西周講的是河洛話!"詩經....參差莕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文意為,便宜輕賤的莕菜左右邊隨便撈就有,窈窕淑女君子要"雅"求!上文的"参差"就是河洛話"青菜"(隨便)的記音字,詩經的執筆人是說河洛話的!上文的"好",古字不是今天的"好",而是"雅"(ngia),"好"是漂亮的通語,今天潮州人的漂亮就是"雅",今天的好字,古字為"何"或"可",漢字的古今,有嚴重斷裂,讓人懷疑周朝說的不是河洛話,其實是漢朝已看不完全古字了,國語人是不可能看得懂方言書寫,而古字都是方言書寫!現流的魚=現撈的魚,流是象形字,用勺子在水裡撈東西!,
會去好好研究一下。
不要隨便拿幾篇解釋 很多講閩南語或是客家語的很喜歡把詩經拿來說嘴 但解釋的了幾篇卻解釋不了通篇,所以又自己添加了各種讀書音。荒唐。周朝天下並未統一何來讀書音,各國都有各自語言,連雅語都是要額外去學,舉利剛好講的通的只不過是剛好碰上該篇著作人是該地人。 詩篇並非一人所寫,而是那時候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各民族用自己本音所寫下的文章。
@@jili2913 一滴血,一根毛髮就能當證據定罪
商朝甲骨文是客家話書寫,西周金文是潮州話(河洛話)書寫,這是為何河洛話有文讀音的原因,因為甲骨文已植入漢字基因,要使用漢字的就必須參考沿用! 甲骨文的書寫語言就是讀書音,河洛話的讀書音=客家話,但僅限基本用字,後世新造字不適用!西周.......王夾于南門....王快往南門.......夾字,見於甲骨文,"快"的意思,客家話"快"和"夾"同音,但表示快的甲骨文的"夾"字其右腳有箭頭!是為借音字!水,客家話(sui).河洛話讀書音(sui),河洛話白話音(tsui)客家話沒有讀書音,若有,則是從國語以發音慣例而來!
咯l
用漢字保留語言!ruclips.net/video/mayXOz_7MxQ/видео.html
主流的聲音都認為閩南語是中古漢語,但我不認為如此。在更早的時代就應該有閩南語的存在。舉例來說,論語鄉黨篇有一句"魚餒而肉敗不食",其中的敗字可以讀做phai類似派的音。敗壞是同義詞,敗就是壞的意思。所謂有敗類閩南語就有敗人,頭殼敗去就是頭殼壞去,壞字讀作hai。
周朝應有文讀音,詩經是民歌,可以佐證
@@吳信義-e9m 首先要弄清文讀音的意思是什麼。一種情況是同一種語言分化出不同腔調,有差別但仍屬一個語言。好比福建白話大宗語言,也分廈門泉州漳州,若是要搞統一的白話教育,必須商討出一個所謂的正統音,但依舊是大家都明白的語言。現在的閩南語文讀音,則是閩南人完全不懂的陌生外來語音。就像白話說華語,文讀讀粵語。另外,古代只有文字,沒有錄音,也沒留下表音符號供參考。
混到土著的言語 因為通婚及在他人地盤 一定會受影響
文讀音在竹簡紀錄文字時已存在
詩經就是河洛話的"松鼠",連河洛人子孫都看不出來?
你留言的範圍和深度,遠遠超越了我目前的知識,需要仔細研究。
濟 是多嗎接濟 救濟 慈濟 懸壼濟世 有哪一個濟是多的意思 人才濟濟也不是人才多多 是人才一個接一個的意思 濟是補添的意思其實 沒有什麼文讀音、白讀文 應是不同的用字 如果參考台灣教育部的推薦用字 那是一場災難台語的tse 我會用此字 㩼 韻書音是tsi 訓義 多也 台語中很多韻書中的i 韻母會改成e 如抵制 台語韻母都是e 所以 㩼 tsi->tse
众多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booshipvideo5513 您舉的這幾個例子 如果解釋成 動態的一些人再接續一些人 那又如何呢濟濟一堂 是很多人同時擠在一堂 或者 一堂中一些人來來去去 哪一個比較有動態美感
@@許文學臺語 個人認為必須考慮不同地區語言會有些差別的用法,有時是帶伸縮性的,大體意思命中就行。勉強舉些例子:華語粵語都說 做手腳,閩南語則說 做腳手。有時同字詞在不同語言,甚至可以說意思完全不同。閩南語 唔通 是 千萬不要 的意思;在粵語則是 難道 的意思。
我留言的回答,只是認為有參考價值,並非已經認定答案。
@@booshipvideo5513 晤通 我覺得是不可 沒有嚴重到千萬的程度個人覺得 以漢字為載體 不管是哪一個方言寫出來的 應該讓其他方言的人也能理解 只是會不習慣於不同的用字習慣 而以台語為例 教育部帶頭亂用字 意思完全走精 屁股長到背部只是一例我是最近一年 以廣韻為標的 尋找適合的台語文用字 還真找到不少字 今天偶然發現您的頻道 很喜歡 發表了一些謬論 還望見諒以我台灣人 從小只學中文用字 不知不覺被綁架了 也會誤用一些不適用的字 相信廣東話、客家話也有類似的情形 但忠於正確的字音字義 應可有找出更適用的字 而不同的方言 有些原本找不到的字 也許經過別的方言的提醒而能找到 這也是喜歡您的頻道的原因每週一、三、五 我都會在華視頻道的 台語珍趣味中留言 學一些正確的用字 您可試試
大家無論如何研究,千萬愛預防北方胡語發音再次用官話,普通話的政治地位來紊亂咱的語言。
濟濟耶学者,加油啦~
其實文讀音越多代表越不是官方語言, 因為了要跟別人(官方語言)一樣或相似才會以文讀音來靠近官方語言. 讓真正的官方人士聽懂, 仔細想想我的看法, 這個多少的多正好證明閩南語不是官方語言因為你為了讓官方語言的人容易聽懂才會有文讀音. To(文讀), Zue.(白話), 客語就有多少的詞,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講話 ‘食飽’ (Tsiah Pa), 讀書 ‘食飽’ (Sit Pau) ==>客家話的講法, 文讀音應該是秦朝開始的, 而且秦朝的官方語可能是現在的國語, 因為 [書同文] 才會讓很多其它六國的文字沒保留下來, 所以廣東話, 閩南話, 客家話, 很多都是有音無字(找不到). 其實大陸很多方言, 發音方式跟國語很像只是口音不同, 看字幕就知道. 相信有些其它方言也會有如此的現象.
對於文讀音,個人已經有了答案,但需要順序才談到。
@@booshipvideo5513 五六十年前前, 那時候小學初中應該說所有的學校,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台灣國語(狗, 因為剛學國語發音不標準)那很可能就是文讀音的開始, 我所以會說秦朝官方語言可能是國語, 從文字來講國語只要有音, 99.999以上都有字(從現在來看,還是一樣). 文字和語言相關性非常強, 因為秦始皇的書同文, 當然是以秦書為主, 所以他的官話就是國語, 當然就會有音就有字. 唐朝時國語可能不是官方語言可是為了配合文字(國語)所以才會有文讀音,從唐詩宋詞的文讀就知道, 客語也是有文讀音. 其實你不用爭, 文讀音有一個特徵就是接近國語的發音.至少在朝為官的人容易互相溝通. 至於周朝以前什麼雅言, 就算有, 也被秦始皇統一掉了. (文讀音有一個特徵就是接近國語的發音, 這就是最好解釋.) (聲音和文字的關係)拿英文來講, 也是有音就有字. 韓語也一樣, 日語應該也是吧. 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 那就是官方語都是有音就有字. 除非他是沒有文字的民族. 說不定, 從古至今, 官方語言一直都是國語 (被統一的文字拉過去, 因為有音就有字, 容易溝通最其碼可以用寫.)現在可以知道的是清朝講國語, 明朝應該也是, 元朝的官方語言就比較難考證了. 看看元曲應該也是國語. 其實中華民國建立時, 孫中山想把官方語言改成客家話(因為他是客家人), 但是最後沒改, 為什麼? 因為文字很難改. 有音有字容易溝通. 否則中國很可能變成歐州.變成十幾個甚至好幾十個國家.
你的論點有誤。秦朝的官方語語延用「雅言」,「書同文」乃統一「文字」,當時各國的字寫法不同,漢朝延用奏朝「書同文」政策,所以產生「漢字」。閩南語的叫法產生不到百年,從古至今稱為「河洛語」,「河洛語」在6500年前先有「白話音」口語,因各地白話口語過多且雜,為有統一的通語,才發展出河洛語文讀音,因為官方或讀書人說的語言,所以稱才「河洛語文讀音」,因所用詞語較民問白話口語較文雅,所以在上古時期被稱為中原「雅言」(創造的年代應早於夏朝),是中原地區的通語,所以「河洛語」產生文讀音(官方)及白話音兩個系統,到漢朝以後,人們稱它為「漢語」,因流傳數千年,在民間已將文讀音及白話音,於日常生活中混合使用,但在古代學堂上是以「河洛語」的文讀音做為教學,也有人稱為「河洛漢語。什麼是「河洛語」?河洛語是以河圖五行理論創:木音(牙音、角)、火音(舌音、徵)、土音(喉音、宮)、金音(齒音、商)、水音(唇音、羽)五音,以洛書陰陽八卦創:陰四聲調、陽四聲聲共八聲調,河圖創音、洛書創聲,所以是「五音八聲調」,以五行相生為順音,器官發音順暢,五行相剋為逆音,器官發音會卡卡的,順為吉(為樂音)、逆為凶(為噪音),所以在整句中或名詞,為求順暢常有詞句反諗或變調,但函意全無改變,從河圖(四面)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創洛書(八方)東西南北,及創曆書(十二月宮)而言,前三者乃演化河洛文化的根源,依曆書創始至今,已有6480年以上,然「古河洛語」乃河洛文化所創造的官方通語,也稱為雅言,可能也有六千多年了,河洛文化傳承至夏(周,可能也是)、再傳至漢朝,有史記載,漢採用回歸夏曆,自漢以後後人以「漢字」、「漢語」稱之(漢字、漢語並非漢朝所創,而是以河洛語文讀音為官方通語),所以古河洛語就是漢語的前身,所以在YT網陳世明博士所說的「漢朝以前竟然講臺語」,我認為是對的,漢語的前身是古河洛語,台語的前身是稱為河洛語,所以台語就是漢語;據漢回歸夏曆,有調整24節氣,約每2160年天體運行有30度為天體一個月(天體運行一週十二個月份約25900年),因在奏期已開始調曆,但可能有誤,據史記載漢武帝回歸夏曆修正月份,至今已超2160年,所以四季(24節氣),天文誤差值已誤差一個月,如未修正,則將導致四季季節會錯亂,需調整24節氣(四季)向後一個月,又從河圖始創曆至今,天體運行的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為三個月為一季,所以地球各地都在換季,所以各地都會產生氣候異常,故台灣會從亞熱帶氣候漸漸轉趨為熱帶氣候,再由洛書的八卦也可證實,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90度約為6480年,洛書八卦每卦為45度3240年,從第一卦先天八卦後,周文王的第二卦後天八卦,從第二卦至今已超3240年,現今已進入第三卦初期,由上可知河洛文化已有6500年以上歷史,其所創的官方通語「河洛語」亦同年代,「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發音還保留相同,如西漢掦雄方言第一卷第一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黨」(懂),「哲」(徹),台灣河洛語皆同音,乃是取同音字代替,)正確的字應該是:「懂」、曉、「徹」,知也。楚謂之「懂」,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徹」。(全文請用閩南語(台語)諗,就知古文用字錯誤,也證明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台語)相通。)例:汝懂否?(近代:你知否?),黨雖與懂的河洛語(台語)發音雖相同,但意不同,黨(成群結黨)並無「知」的意思,「懂」才有「知」的意思,哲與徹,台語雖同音但意不同,一為「哲學、哲理」,一為「透徹、徹底」,認知透徹、徹底了解,徹就是知的意思。台語的演化過程:河圖→洛書→曆書→河洛文化→古河洛語(雅言)→中原文化→華夏文化→漢字、漢語→閩南河洛語→台灣河洛語→台語(台灣河洛語+外來語)。河洛文化已存在6500年以上,比中原文化五千年還早期,河洛語分文讀音(官方通語)及白話音(民間語),研判應先有民間白話音,再創造官方通語的文讀音(雅言),是河洛文化的官語。現在的中文的國語(普通話),乃於元朝及清朝譯音漢語的文讀音而來的北京語,其結構為「譯音河洛語文讀音+胡語」,在中華民國初年定訂為「五聲調」,與漢語的「五音(木火土金水)八聲調」是二種不同的語言相通有碍,依日、韓的漢語發音與台灣河洛語,幾乎相近(同為來源於河洛語文讀音),差別在地方口音腔調,但與現今中文發音差異較大,由此亦可證明。因河洛語流傳年代已有六千多年了,河洛語具有古文言文的特性,與現今白話文時代,在學習上會有困難,現今用河洛語(台語文)書寫的環境非常少,僅能在傳統的歌仔戲及布袋戲,聽看到河洛語文讀音(近古語),及台語流行歌曲的河洛語白話音(較現代白話文),所以有必要集思廣義,依原創原理「五音八聲調」,保留古字古音記載,並開發與古文函意相同的現代白話文詞句,將不常用的古字,以現代用字取代但不失去原有函意,並記錄留存,這點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做的最好,否則僅靠口語相傳無書文記載,是會斷層消失的,一種語言及文字,必需常用及通俗才能暢通流傳,太過專業教學,非多數人能學會,學習意願是會下降的,拼音、注音是為初學者易懂,但可能有些無法拼出八聲調,所以僅是可做為初學者的輔助工具,有待整合出一套完整教學系統,不要讓古時認定的「河洛雅言」,如今被汚笑為有音無字沒水準的「台語」,今日台灣河洛語的文讀音與白話音於日常中已混合使用,會台語的都可以聽懂,只是沒去分辯,這也是官民語融合一體,有利於原來不易書寫的民間白話口語利於書寫,希望學校能開創「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課程或社團,在世界上是有市場的,因為河洛語原創理論就函有樂音的韻律,外國人初聼喜好度很高。提供漢末諸葛亮的「出師表」、唐李白的「將進酒」、宋岳飛的「滿江紅」,河洛語文讀音供作參考:ruclips.net/video/aZqUI2pdV1I/видео.htmlruclips.net/video/0nuUz0NZJtg/видео.htmlruclips.net/video/ZbLDCbX4T4M/видео.html
@@shienlin4094 你可能需要先理解一下五胡十六國、衣冠南渡、北魏孝文帝...等等中國北方胡人入侵的歷史,以及他們之後融入中華文化的過程,應該就不會有秦朝官方語言說的是現在的國語的這種匪夷所思的說法。現在大家通用的國語或普通話的基礎,在秦朝時期根本還沒出現。
我是台灣人 我們是說 若多錢? 若有大概 近似 意思 。 足多(很多) 😂😂😂
興奮之餘,查了 ‘若’ 的閩南發音,無論台灣還是中國大陸,只有 Na,La 的發音,文讀則為 Jiok,Liok,暫查不到 Wa/Lua 音。不過 La 和 Wa 接近,極為可能。
個人傾向接受 若多 為 Wa/La/Lua Zue,只是 代表 ‘多’ 意思的 Zue 究竟是何字依舊未解。。。
@@booshipvideo5513 台灣教育部辭典「偌濟」詞條除了guā-tsē讀音外,點進去還有寫juā-tsē 跟 luā-tsē,這看起來對應的應該是日母字,所以第一個字是「若」的機會滿高的。「濟」有可能不是漢語來源,這是台灣教育部選字說明:drive.google.com/file/d/1-1o1MNpBlPvOX6C1KK_zhCWou-fl-V4i/edit
我覺得陳講得很千強
剛才有個回复放錯地方在這裡,已經刪除了,不知有沒有看到 😅
是唸濟
版主應該多向陳世明博士交流
好幾年前交流過。
古詩並沒有要求一定要對仗與制式的押韻,唐代的絕句跟律詩才要求要對仗。
正確。也正因此,也就不能用來質疑其它語言因為不押韻而否定其地位。
@@booshipvideo5513 不是這樣,我們仍可以透過說文解字與方言的對應性來確認,您可以多看看說文解字。
@@booshipvideo5513 那照你這樣說,如果當時講現代普通話的人做了一首詩,不就能拿來證明當時講國語?
@@ChenYenRen 秦國統一文字,漢劉邦繼承文字,相信也延續傳統習慣的共通語作為官話。經過兩百多年的穩定洗禮,官話比統一前牢固得多。古代注重階級的達官貴人一般會以高層都聽懂的高級語言做詩詞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booshipvideo5513 差八個月,無fu囉。汝慢慢兒詐...我無閒採小汝。
"Zue"的漢字是"濟", 人才濟濟是人才眾多的意思, 濟引申為多的意思, 人才濟濟閩南語念做人才 Zue-Zue
已有留言推舉此字,但也遭到不少人反對。人才濟濟確實是閩南語表示人才多多的常用句。
泉漳廈的多用字各不同,濟大家唸相同tse,泉是tsue用字儕,才是泉音本字
@@play-tq6kt 希望經過共同討論,能理清閩南語的複雜現象。
見不得人不值觀看
尊重每個人的意見。
福建的方言十幾種 ,各不相通,漳泉廈也有很多種不同音,文讀音是拿各種韻書跟康熙字典,硬切出來的,切出來還各不相同音,下南洋的閩南人說的也是白讀音,少文讀音,幾千個逃難的中原人,無法改變原在地閩越人的語言。
存在一個疑點。文讀音應該是唐朝時帶到福建的,而康熙詞典是清朝。
文讀音出現於漢後,漢化後當地官方為了交流而生的官話。 語言是會透過交流而改變的。 例如閩南語便沒有"自己"這兩個字的發音。 閩南語漢語皆同,拆開各自個有讀音解釋,但台語"自己"這兩個字拆開卻是毫無意義。顯示並非本音,而是外來文化交融後所取代的。 最有可能的是跟南島語系民族交流後產生的。
@@jili2913 "自己"是國語,河洛話是"個己",客家話是"自個",關南島語族啥事,最多有關的也是侗傣族的殘餘。
家己
台灣文學裡的文章,多多看幾篇...漢字,閩語的書寫夾雜是什麼原因呢?😂😂😂😂😂😂
我不是台灣人,也不在台灣,可否推薦一些?
@@booshipvideo5513 龍瑛宗“青天白日旗”翁森,楊逵,呂赫若,鍾肇政“魯冰花”...日據台灣時閩南語是口語,文字是書寫,日語是溝通的流行閩南話是漢人的歸屬當時的問題是漢人寫漢字,口語是閩南語,咱這個字,閩南語說沒問題!書寫就借用“咱”閩南語“我尬你打ˋ”,“我尬你親”很像齁!文字有顯注差易吧!
@@booshipvideo5513 閉結是何解呢?1.説話結巴(閩),像便秘一樣2.真的排便不順沙卡里巴(日)何解?日文夜市,在台南還有此名稱
試用粤語(廣東話)念是否押韻.
目前個人所研究,唸唐詩廣東話比華語貼切得多,但不及閩南文讀音,因此弄清楚閩南文讀音的來源很重要。
啥語言都有同一個字,有不同發音,或同一個音有不字的現象。。。例如:去香港買的香很香…………》那個香字就要搞死人》》……習慣就好,研究語言除非AI會有影響,否則:管他古不古~~~不要講春秋戰國或五胡亂華,相對的[近代]中原就曾亡於蒙古亡於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誰還能說清楚啥語言才正統?
供大家參考 ruclips.net/video/g9phSYsqll4/видео.html
已看完。會好好研究 阮、忨 二字。不過目前為止,盡力所查,尚未查到有大陸、台灣閩南語辭典收錄 忨
这是古汉语? 不像粤,客,閩南话腔倒有点像越南腔。 ruclips.net/video/o0Pqd-3sUrQ/видео.html
我倒覺得更像泰國話。😂
閩南語神通廣大 問題是已經不是國語 不須研究 用不到 台灣都不讀文言文ㄌ 難懂
純業餘興趣 😀
濟是多
也是個人傾向選擇,但反對的聲浪也很大。
簡單點 唐詩三百首 你用各種語言去唸 沒有一種比閩南語更順 很多小粉紅根本不懂還什麼閩南語是越語 戰國時代秦國就是沒有滅掉越國 越國跑去哪裡
閩南語唸唐詩必須用文讀音,而文讀音極大機率不是閩南語,而是借用外來語作為讀書人的通用語。會做視頻講解。
正在整理資料,即將上載新一集。拖了好久。。。
唐朝是胡音未免太過武斷了
@@吳錫昌-l4f 個人也不認同是胡音,當時都是長期漢化,或早期漢化的後人,掌握的官方漢語,說不定比許多地方的漢人還好百倍前倍。更何況李世民也不算胡人,而是混血兒,父系是漢人。參雜血統為什麼就必須定為外族?何況是漢文化大背景下的漢胡混血,漢文化的產物。
如果不插手,汉人的汉语都是闽南语再进化,还是充满字母词特色,如今的掺杂 客家比较多。。。粤 华 客 是1950年发明,放去唐朝的南 北 中, 字母汉语没有说不好,可能有好处,就如越南人比较开朗,与罗斯人有些像,但可能做一件事没那么用心挂,根性好的不受语言影响,都是4/5等级的人。。。。。韩音可能变化自满音
粵華客是 1950 發明,然後放到唐朝?個人並不認同。可否提供依據?
外濟人
是 ‘外濟人’? 個人是存疑。。。
文讀白讀的觀念沒錯, 文讀就是讀詩詞用的(客語,粵語也是有文讀白讀) , 但是有一點你理解錯了, 也許閩南語是官方語言(皇帝說的話, 說不定是客語, 也說不定是粵語, 並不一定是閩南語) 不過平仄和押韻你就完全錯了, 基本上平仄是依照國語, 只有入聲字才用方言(客語,粵語,閩南語), 押韻基本上也是照國語在押韻, 一樣很少數的字在用方言在押韻, 文讀就是為了要跟國語押韻才形成的. 用方言讀唐詩反而平仄很難分清楚.
@@林賢奎 依個人理解,國語押韻很不理想,平仄押韻落差也大。至於說閩南語是官話,請問是指白話,還是文讀?客家粵語雖然有一些文讀音,但整體依舊是客家粵語,而不是完全的另一套新語音。閩南的文白讀音,是完全兩個不同的語言。閩南語的情況,好比法國人說話用法語,讀書看著法文唸德語。
@@booshipvideo5513 你難道沒有沒有發現, 文讀音, 非常接近國語嗎? 白讀和國語就差很多.
@@林賢奎 閩南文讀更接近客家,相似到可以說就是借用客家。華語和粵語也有許多重疊的地方,有的同音或音微差、有的音同聲調不同。公、工、用、中、烏、龍、飛、非、衣、山、衫、刪、查、差、茶、插、叉、察。你可以說這些粵語音像華語,也可以說是華語音像粵語。客家與華語音,粵語音有重疊部分,不稀奇。
@@booshipvideo5513 有一個前就是語言其實幾乎不受戰爭遷徙影響, 否則粵語客語和閩南語就可能都不見了, 其實研究語言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就是下鄉訪談, 當然今天網路發逹, 我無聊看了許多視頻,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以戰國時期的地圖來看, 除了楚國以外, (用國語來看), 那就是各地的方言, 都長得很像國語, 除了各有各的腔調以外, 用各地的方言來溝通也可以聽懂溝通, 再講一個歷史, 孔子週遊列國, 講的就是所謂的 [雅言] 今天的國語[普通話], 當然孔子講的最可能是今天的山東國語. 就像現在的新加坡一樣, 官話雖然不是國語(是英語), 但是到新加坡旅遊, 你講國語也可以溝通的意一樣. 講那麼一大段, 是要告訴你, 普通話一直在那, 從來沒有消失, 當然唐朝的天子可能是當初周朝時期河洛區的人(....)但是民間的溝通還是國語.因此唐詩, 最可能還是用國語來寫的. 我們在寫唐詩的時候接受到的教導或資訊, 就是國語的一聲或二聲就是平聲, 三四聲就是仄聲. [[[ 有的音同聲調不同 ]]]。((不是只有粵語, 客語, 閩南語也一樣)) 所以用古漢語唸詩, 基本上平仄就不對了.
@@林賢奎 皇帝語言不等於全國通語。皇帝和自家人或同族的子弟兵或許用家鄉話,但面對不同族群的組成,會依據大環境語言。這麼說吧。安祿山要是奪權成功,官話是否就是他的家鄉話?
你如果無臉見人,請不要發影片
回答:(一) 因為收音不佳,所以把小型收音器提到嘴邊。(二) 有沒有露臉請看前面幾集。(三) 露不露臉與視頻的實質內容無關,如果留言針對實質內容會更好,即使是不同意見也會給予尊重。
多一點少一點是近代語,怎麼翻,真是傻眼。
多一點,少一點,只是打個比方。古記載亦有用 ‘往事知多少’,兵力多少。重點在於 有沒有 ‘多少’ 這樣的詞彙。管子 * 七法 其中一段:多少,謂計數‘多少’ 不是近代詞。
版主的講解很客觀 很開心看到這頻道 小時候讀書都唸"讀冊" 這是長大後才知道的
海南和廈門泉州都唸 「讀冊」,但據了解,同屬閩南一脈的潮州是 唸 「Ta Zi」,似乎不是 「冊」。學堂是 「Zi Zia」,翻譯華語好像是 「書齋」。
学子們去学吖讀冊❤❤❤❤❤❤
個人猜想,古時候人們大部分是文盲,日常對話一定是用白話音,文字掌握在讀書人手上,能讀書的家中環境肯定很優渥,所以古文記載的文字要用文讀音去讀。
受教育與否,差別主要是在知識和說話的語氣和方式,以及所運用的詞彙,與分化成兩種語音是沒有關係的。
我用一些粗俗的比喻:
例如網絡常出現 ‘雞巴’、‘操’、‘肏’ 等粗俗罵人詞彙,一般不會出現在官方場合。寫正式報告相信不會用雞巴,而會用術語 ‘陰莖’。
另外,一般講話常出現 ‘老子’、‘你大爺我’、閩南語 ‘林北’、‘幹你娘’’ 也不會出現在正式場合。
受教育與否,主要在於所用的詞彙和態度不同。所用的字和詞彙不同,發音當然也不一樣。
如果用同樣的詞彙,無論讀書或講話,發音都應該是一樣的。
閩南文白音的情況則是:
講話 ‘食飽’ (Tsiah Pa)
讀書 ‘食飽’ (Sit Pau)
完全變成另一種語言。
這種情況很普遍,幾乎字字有文白發音之別。
語言是滾動式流傳,絕對不是那朝代原封不動的搬運。網上最可怕的是母語情結,認定閩南語就是那朝代的語言。
研究閩南語,應將粵語、客家語、海南語、客家語、日語(吳音、漢音)、朝鮮語及越南語的(漢字讀音)等等,一起納入研究,當然還包括福建省內的所有閩語。別忘了,閩南語是漢化的閩越語,其原先包含多少閩越語用詞 ,也值得探討。
希望各位台語專家卡打拼,把每個漢字的文白音給找出來,將來出本漢字字典,為每個漢字標出台語的白音和文音。比如「吳」字,以前只知道文音念法ㄡ ˇ(偶),現在有人找到此字的白音,念作ㄏㄨㄚˋ(化),台語的意思為大聲
日語的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但當生字中含有促音時,促音會佔一拍)。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lah、hè-a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韓語為네 nei或예 ye表示應答),而後融合而成はい(hai)的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的回答仍然是はっ(ha)。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的說法。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就是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就如同在台語用蛤(ha)?的音。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的表示“是、好的”的應答。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mwo"、"嘸mwo"看kua到tioh、“嘸mwo”你是昧按抓?、“嘸mwo”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mwo”利系勒公灑曉!?、啊“嘸mwo”利系勒看kua沙小!?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即台灣竹塹,今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中原大陸歷代帝國疆域下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從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 FATK (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是奧羅尼西亞語(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中國所謂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向來中國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至中原而落葉的四方之夷國王室及倚其夷故地王都環繞而生的附屬百姓文明平民族群)這樣的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下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擷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為標準語的古諺文或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語彙的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仔細端詳意)、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地、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台語音的hiān-tsā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的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
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高雄的高發音)、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數學、學生的學發音)、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全羅道方言)、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音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閩東語、客家語、粵語對談,與操清官話(北京官話,後來的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方塊字的發展,一定發展成文 百 異讀,才是語言歷史必然。
非方塊字也有文白讀音。美國的口語甚至演變成按口語拼寫成的新拼字,發音可以差別很大,但相信正式文件不會採用。
網絡時代更發展出網絡發音和拼寫法。
這是個別生活用語和跨區域的正式通用溝通語的差別。
閩南語的叫法產生不到百年,從古至今稱為「河洛語」,「河洛語」在6500年前先有「白話音」口語,因各地白話口語過多且雜,為有統一的通語,才發展出河洛語文讀音,因為官方或讀書人說的語言,所以稱才「河洛語文讀音」,因所用詞語較民問白話口語較文雅,所以在上古時期被稱為中原「雅言」(創造的年代應早於夏朝),是中原地區的通語,所以「河洛語」產生文讀音(官方)及白話音兩個系統,到漢朝以後,人們稱它為「漢語」,因流傳數千年,在民間已將文讀音及白話音,於日常生活中混合使用,但在古代學堂上是以「河洛語」的文讀音做為教學,也有人稱為「河洛漢語。
什麼是「河洛語」?
河洛語是以河圖五行理論創:木音(牙音、角)、火音(舌音、徵)、土音(喉音、宮)、金音(齒音、商)、水音(唇音、羽)五音,以洛書陰陽八卦創:陰四聲調、陽四聲聲共八聲調,河圖創音、洛書創聲,所以是「五音八聲調」,以五行相生為順音,器官發音順暢,五行相剋為逆音,器官發音會卡卡的,順為吉(為樂音)、逆為凶(為噪音),所以在整句中或名詞,為求順暢常有詞句反諗或變調,但函意全無改變,從河圖(四面)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創洛書(八方)東西南北,及創曆書(十二月宮)而言,前三者乃演化河洛文化的根源,依曆書創始至今,已有6480年以上,然「古河洛語」乃河洛文化所創造的官方通語,也稱為雅言,可能也有六千多年了,河洛文化傳承至夏(周,可能也是)、再傳至漢朝,有史記載,漢採用回歸夏曆,自漢以後後人以「漢字」、「漢語」稱之(漢字、漢語並非漢朝所創,而是以河洛語文讀音為官方通語),所以古河洛語就是漢語的前身,所以在YT網陳世明博士所說的「漢朝以前竟然講臺語」,我認為是對的,漢語的前身是古河洛語,台語的前身是稱為河洛語,所以台語就是漢語;據漢回歸夏曆,有調整24節氣,約每2160年天體運行有30度為天體一個月(天體運行一週十二個月份約25900年),因在奏期已開始調曆,但可能有誤,據史記載漢武帝回歸夏曆修正月份,至今已超2160年,所以四季(24節氣),天文誤差值已誤差一個月,如未修正,則將導致四季季節會錯亂,需調整24節氣(四季)向後一個月,又從河圖始創曆至今,天體運行的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為三個月為一季,所以地球各地都在換季,所以各地都會產生氣候異常,故台灣會從亞熱帶氣候漸漸轉趨為熱帶氣候,再由洛書的八卦也可證實,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90度約為6480年,洛書八卦每卦為45度3240年,從第一卦先天八卦後,周文王的第二卦後天八卦,從第二卦至今已超3240年,現今已進入第三卦初期,由上可知河洛文化已有6500年以上歷史,其所創的官方通語「河洛語」亦同年代,「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發音還保留相同,如西漢掦雄方言第一卷第一條:
「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黨」(懂),「哲」(徹),台灣河洛語皆同音,乃是取同音字代替,)正確的字應該是:
「懂」、曉、「徹」,知也。楚謂之「懂」,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徹」。
(全文請用閩南語(台語)諗,就知古文用字錯誤,也證明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台語)相通。)例:汝懂否?(近代:你知否?),黨雖與懂的河洛語(台語)發音雖相同,但意不同,黨(成群結黨)並無「知」的意思,「懂」才有「知」的意思,哲與徹,台語雖同音但意不同,一為「哲學、哲理」,一為「透徹、徹底」,認知透徹、徹底了解,徹就是知的意思。
台語的演化過程:河圖→洛書→曆書→河洛文化→古河洛語(雅言)→中原文化→華夏文化→漢字、漢語→閩南河洛語→台灣河洛語→台語(台灣河洛語+外來語)。河洛文化已存在6500年以上,比中原文化五千年還早期,河洛語分文讀音(官方通語)及白話音(民間語),研判應先有民間白話音,再創造官方通語的文讀音(雅言),是河洛文化的官語。現在的中文的國語(普通話),乃於元朝及清朝譯音漢語的文讀音而來的北京語,其結構為「譯音河洛語文讀音+胡語」,在中華民國初年定訂為「五聲調」,與漢語的「五音(木火土金水)八聲調」是二種不同的語言相通有碍,依日、韓的漢語發音與台灣河洛語,幾乎相近(同為來源於河洛語文讀音),差別在地方口音腔調,但與現今中文發音差異較大,由此亦可證明。
因河洛語流傳年代已有六千多年了,河洛語具有古文言文的特性,與現今白話文時代,在學習上會有困難,現今用河洛語(台語文)書寫的環境非常少,僅能在傳統的歌仔戲及布袋戲,聽看到河洛語文讀音(近古語),及台語流行歌曲的河洛語白話音(較現代白話文),所以有必要集思廣義,依原創原理「五音八聲調」,保留古字古音記載,並開發與古文函意相同的現代白話文詞句,將不常用的古字,以現代用字取代但不失去原有函意,並記錄留存,這點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做的最好,否則僅靠口語相傳無書文記載,是會斷層消失的,一種語言及文字,必需常用及通俗才能暢通流傳,太過專業教學,非多數人能學會,學習意願是會下降的,拼音、注音是為初學者易懂,但可能有些無法拼出八聲調,所以僅是可做為初學者的輔助工具,有待整合出一套完整教學系統,不要讓古時認定的「河洛雅言」,如今被汚笑為有音無字沒水準的「台語」,今日台灣河洛語的文讀音與白話音於日常中已混合使用,會台語的都可以聽懂,只是沒去分辯,這也是官民語融合一體,有利於原來不易書寫的民間白話口語利於書寫,希望學校能開創「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課程或社團,在世界上是有市場的,因為河洛語原創理論就函有樂音的韻律,外國人初聼喜好度很高。
提供漢末諸葛亮的「出師表」、唐李白的「將進酒」、宋岳飛的「滿江紅」,河洛語文讀音供作參考:
ruclips.net/video/aZqUI2pdV1I/видео.html
ruclips.net/video/0nuUz0NZJtg/видео.html
ruclips.net/video/ZbLDCbX4T4M/видео.html
以本人的了解,楊雄的那本著作是 ‘方言的收集本’,用這個作為引證符合著作記載,得到的結論可能是相反的。
也就是說,越符合越有可能證明是當時的方言,而不是漢朝的官方語言,因為那是一部專門收集方言的作品。
@@booshipvideo5513 你這說法有問題,這種說法是某視頻個人的說法,並無實證,古時候中原就有通語「雅言」,就是河洛語文讀音,追查3、4千年古籍,「雅言」已經存,現在大陸各省的方言,都有「雅言」的存在,「雅言」至今都還沒消失,但已不是現今的通語了,另一頻則說各省的方言,都是同一祖宗(語言)生出來的,這個說詞可信度較高,漢、滿、蒙、回、藏五大族,都有各自語言及文字,都是不同的文字及語系,中原地區在秦朝統一各地「文字」(當時各國的通語是「雅言」),到了漢朝接替成為「漢字」,「雅言」成為漢朝的官語並變稱為「漢語」,漢朝國土各地大都已漢化(滿、蒙、回、藏不是漢朝的國土,使用自身的文字語言除外),漢朝各地方言之結構受「雅言」影響,各地方言的語言結構變為「雅言+各地方言」,所以一個「知」就有「懂」、「嘵」、「徹」,這四字成為「同意別音」納入漢語、漢字,至今尚在使用。在漢朝以前己的古籍中,查到很多「雅言」同音錯別字,這可證通語「雅言」在當時存在之事實,又所產生「雅言」同音錯別字與現今台灣河洛語文讀音完全相同,且書寫的文詞用台語相通無碍(與台語最相近的就是夏門語),所以也證實「雅言」就是「河洛語文讀音」,在元、清朝時期所創的官語,就是「譯音雅言+胡語」創造了北京話,也是現今的普通話,在宋朝時燕雲十六州(包含北京),以是金(清)的領土,所以大陸各省的方言(滿、蒙、回、藏語言不包含於內),都還含有部份「雅言」(河洛語文讀音)的存在。提供「雅言」(河洛語文讀音)同音錯別字部份案例供查證:
ruclips.net/video/7fQ-S-iF-i8/видео.html
@@booshipvideo5513 追究誰是官語並不重要,這樣漢人會被分化,重要的是漢族的文化從何而來?從古至今河圖、洛書、曆書、漢字、漢語都是五千年來之謎,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華夏傳統文化,民間從6500年傳承至今,但曆史及官方記載一直成謎,政治因素把文化搞的非常亂,為何?如果以漢朝以前稱「漢族」,漢朝統治以後稱「漢人」,我追查河洛文化的來源40年,自漢朝以後就在滅「漢文化」,到了宋朝有恢復「漢文化」外,至今還是在滅「漢文化」,漢朝繼承華夏文化,華夏文化文化是什麽內函?華夏文化的內函,河圖:乃依太陽系前五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產生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論」,產生天文學、氣象學、方位學、中醫藥學、音律學(漢語),哲學、命理學、民間生活五行準則學、、、。洛書:陰陽八卦產生:陰陽學說、八卦易學、宗教學說(道教)、中原五術(山醫命卜相)、、。曆書:農耕文明、民間生活座息。漢字、漢語:文字語言文化、姓命學、拆字學。以目前而言堅持傳承以上述傳統文化者:廣東、福建、港奧、台灣、新加坡、早前移民海外華人(以上均為河洛漢語系,還保留宗教有神論,以道教為主、佛教為副),這是現今「漢人」(民間、或父系血統漢人)的主體,還保留古河洛語者「漢族」(官方)。
蘇美爾文明創造了上古四大文明古國,華夏民族是由蘇美爾文明的恩基(伏羲)、寜瑪(女媧)在6500年前所創的民族,伏羲所創的河圖、洛書、曆書,在東方演化成「河洛文化」(以河圖與洛書所產生的人民生活文化,在五、六千多年前到了中國後就創造了如今漢語的文讀音的「雅言」,做為官方通語,形成另一新生文化,就是華夏文明,其創始至中國生根,據世界考古界在巴基斯坦找到夏都(四千多年前),在伊拉克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找到有關恩基(伏羲)、寜瑪(女媧)(六千多年前)的記載,在中國有出土5300年前的「河洛古國」依伏羲創造的暦書距距今已有6500年以上,所以伏羲是在6500年前的地球的「龍馬位」(龍爲辰、方位東東南、氣候春夏亜熱帶;馬為午、方位正南,氣候炎夏熱帶),所以在伊拉克、埃及與非州一帶,故可證由伊拉克到巴基斯坦到中國(4000年以前可能僅為管理中原的行政城市),此由河圖及曆書推算6500年前的氣候,也可得證如下:
河圖是宇宙天文學,其中的天文科技在6500年前已高於現今,流傳伏羲看天上龍馬紋劃河圖,並創先
天八卦(也稱伏羲八卦),「龍:辰、東東南;馬、午、正南」,然古時天星四垣東方(寅、卯正東)紫微垣(河圖),與龍馬位東東南(辰)~正南(午),最大差距90度,以天體逆行約最大差距6480年,河圖6500年前以後在東方,如能證明紫微垣在6500年~12960年前位置在東東南(辰)~正南(午),此傳言就可信,因為有此可能,所以河圖出於伏羲,並非不可能,但大禹治水觀龜背紋劃洛書,大禹四千多年前的人,河圖是在6500年前演化洛書(研究孌數)並創曆書(研究定數),這傳說有誤,僅能考慮大禹傳承河洛文化上考慮(現今使用的曆書傳承於夏朝)。東方在6500年~12960年前是屬冬季結冰期,不適合耕種,融冰期約為一個節氣,約1080年,故在6480年-1080年=5400年前,東方的中原地區才適合耕種,河洛族群(漢族)在6500年以前,如伏羲居住在龍馬位(地球的正南方偏東),就有可能從伊拉克、埃及或非州遷移到中原,當時地球南方由春季氣候轉為夏季氣候,旱化沙漠化不利耕種,故向東遷移至中原,而北方由秋季轉為冬季,不利畜牧及食物,故也向東遷移,為爭奪東方中原地區融冰後的土地,產生遠古時期的東方南北戰爭。
我是追查河圖的來源,並已證實河圖的來源有據,繼而查洛書,又查曆書,再查漢字、漢語,是依現存在的文化,查證山海經,曆史經印證屬實的記載,查看各地考古出土的文物(三星推九(十)金烏及扶桑術乃六十甲子曆的示意圖物,屬曆書的結構,猌是華夏文明,與山海經記載相符合。),這是我40年來查證心得,供作參考。
漢語就是台語?見解令人大開眼界,匪夷所思,還扯到6500年前已經存在,找到確實證據嗎?
現在夏朝還被外界質疑究竟存不存在,更不可能確定當時說的是什麼話...,甲骨文最早也是商朝產物,
甲骨文只有4000多字,說文解字有近10000字,經過1000年,多了5000字,這5000字都是根據台語做出來的嗎?
秦始皇統一文字,不同文字是否都是同一個音?都是台語?
台語(河洛語+南島語系平埔族語+外來語)來源於「河洛語」,正確的說法,在古代時屬於漢族的人民,所說的是「河洛語系」(漢語系),而非是現今的台語而是台灣河洛語部份,河洛語的文讀音只有一種,就是「雅言」,屬於通語、官語、文書語,河洛語的白話音屬於民間口語,因地域性產生各地方言,經幾千年後,漢人的各地方言中,都有部份融入了河洛語的文讀音(雅言),所以形成多而且雜的漢語系方言。「雅言」就是古時候的通語,從現今的古籍中,都可找到踪跡,否則你就看不懂古文,去了解什麼是「中原雅言」(河洛語文讀音)?什麼是「河洛語」?你就能明白,「中原雅言」並沒消失。
加油 找回中華民族夏商周古漢語靠各位專家奉獻努力一起找回來 謝謝😂😂😂
漢文化謙恭有禮 現今中國社會有存在漢文化嗎 中華民族的枷鎖千斤重 台灣人實在擔待不起
“若干”有少的意思;相聚和聚会的“聚”意为多物或人同于一处。由此推算闽南的白读音“若聚(少多)”应能与“多少”相应。
多寡:寡是少,多寡是文讀,台(閩)詞會倒用,變成「寡多」,就是「多少」的意思,倒說成「少(寡)多」;例如,這東西(物件)多少錢?說成:這麼件少(寡)多錢?!
這對我是較新的說法,需要努力研究、進補一下。
有種説法指疑問詞「多少」對應的字是寫成「若贅」。請參考m.ruclips.net/video/PP0bagGODVs/видео.html
@@maxi4905 有在看這一位的視頻,開我不少眼界。
@@booshipvideo5513 很高興我提供的資訊對Boo船長有幫助。
文讀音是官話入侵各地方言的結果,各地方言都有類似的情形發生,不只閩南語,甚至日語、韓語都有類似的情形。而官話可說是古代的官方語言,會基於某些方言的發音,由於古代的政權中心幾乎都在北方,所以古代官話大部分時間是以洛陽話和北京話為基礎,但是官話不等於任何一種方言,官話的重要功能就是要維護語音和文字的一致性,教學時都用所謂的讀書音。歷代官話的基礎語言可能發生改變,像是唐宋時的官話基於洛陽話,到了明清時基於北京話,不過語音和文字也會不斷調整維護,讓兩者可以維持一致,到現在的教育部依然不時在調整語音和文字。但是演變過程中,官話的語音聲調依然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使得過去押韻,現在不押韻。而我們用近代基於北京話產生的國語來念唐宋詩詞,有不押韻的情形,因為中間的關係相差比較遠,但是使用台語的文音來念,就比較不會這樣,因為過去讀書人都用讀書音學習,創作也用讀書音創作,因此古代詩歌和台語讀書音的關係比較近,如果一定要用白音來念古代詩歌,就會很奇怪,因為兩者的演變本就不同。而且讀音很容易找到搭配的國字,意義也相符,但是白音就不一定,而且搭起來往往很怪,幾乎都是音譯,這也可以說明白音跟文字系統的發展沒有關係,官話主要功能是維護語音和文字的搭配關係,因此由官話入侵形成的讀書音可以跟國字搭配。
另外,可以從揚雄的《方言》略知一二:「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這句如果用台語來念,黨應該就是懂,四個字都是文讀音,而台語的知道是哉或麻,我知道是挖哉或挖嘛,沒人說挖低。這四個字在漢朝時是不同地方的方言發音,意思都是知道,不知道何時應該是陸續被加入官話,之後隨著中原政權入侵到南方各地方言包括閩南語語音中,最後變成台語的文讀音。因此官話不是特定的方言,會隨著時代加以維護調整,主要目的是維持語音和文字的一致性,並且會隨著政權影響強制入侵各地方言,像是台語就因此形成另一套文音,這應該是持續的過程。現在很多日語、韓語發音跟台語相似,表示大家都經過類似文化、語音入侵的過程。語音入侵最好的媒介應該是科舉及教育制度,加上北方政權是在魏晉之時逐漸南下,所以應該是隋唐之後變得比較明顯。
@@akaiwon6594 有一點。基於文讀音的長期融合,有不少音在日常生活已經完全取代白話。
就說 ‘中’,沒人有異議讀音是 Tiong,Diong。可是無論大陸還是台灣辭典,閩南語的 ‘中’,其實是 Ting,Ding,Deng。
這在本地沒人知道。大陸台灣的情況,得問問他們。
還有,日語裡不少閩南音,其實是文讀音。
@@booshipvideo5513 中在台語有文白音,白音是tìng,例如中意tìng-ì。其實我不是關注語音到底怎麼變,而是希望釐清台語跟國字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一套真正有用好用的台語文字系統。現在一堆人呼籲要提倡母語,但是成效超爛,使用率依然年年下降,人們卻只會歸咎給國語獨大,但是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在於台語難學難教又難用,台語根本沒有廣為接受的文字系統,國字都亂配,拼音幾乎看不懂。過去人們可以接受一個語言沒有文字,因為文盲太多,但是今日一個缺少文字系統的語言根本沒辦法用,相較之下,有自身文字系統的粵語就活得很好,因為很好用,方便傳播資訊或是轉成其他語言,所以想要保存台語,必須讓台語好用,也就是有好用的文字系統,至於容易教學又是另一個大問題。
從文化人類學與認知心理的角度而言
語言的發展遠遠早於文字的發明
文字是人類的圖像辨識能力結合語言所產生的文化產物
這也說明
許多人類民族有非常多元而複雜的語言
卻始終沒有文字的發明使用
根據依舊可見的現象,確實如此。
語言肯定早於文字的發展,要不然日本和古時候的朝鮮就不會用漢字系統來書寫了。甚至於大陸上的中文發展,也不是一地一小撮人的專屬發明,而是各省各地一起發明屬於自己的語言的字,在秦始皇時才有了第一次的統一,而在此之前肯定會有不同地域針對同一事物造出不同的字,用不同的話來表達的情形出現。而在後來的文化發展中,再不斷的融合,去蕪存菁。維持中華文化在文字上一直是統一的。
若多Iua-tsue/tse(若干)?
多少to-siau文/tse-tsio白。
文讀音為各朝代由眾多各地方民語(白話)也選擇制定的官語(文讀),故有不同音,也有同音(文白混用),其中如也有閩語、吳語…混用,只是中古漢語與漳泉語同音或近音較多,現在官語則是北京語,不管演化結果如何,比較可確定的是文字相同,發音不同。
我在一本書裡看過,唐朝並不是漢人,而是鮮卑族,只是因為從小到大在漢地當隨朝奴僕,受漢文化的教導,才自認自己是漢人,這些鮮卑奴僕從小就跟父母,被隨朝當做戰服,帶來隨朝,所以他們後代子孫也受兩種語言的教育,鮮卑語和漢語,所以唐朝語言基本就是漢語和鮮卑語的融合,我又一本書看過,所謂的閩南白話,就是蠻音,而蠻在用閩南語唸也是蠻,所以有另一個解說,閩南就南方蠻族,用閩南語唸,就蠻南,早期的閩南地區的原住民,並沒有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說的都是土生土味的蠻語,是蠻南說的就是蠻南語,在楚何漢界後,楚王被趕來閩越地區,就把楚語跟漢語,跟當地的語言融合,就形成百越語,在五胡亂華後,當地的百越又融合五胡的語言,所以閩南語基本就是融合不同語,只是受漢語教導比較大,基本上就是用漢文方式,讀其他民族的語言和自己的漢語::;::
其實漢朝成立,甚至是秦朝成立之前,華夏大家庭早就不是單一種族。雖然大體保留各自族群的完整性,但經歷周朝衰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各自諸侯的版圖人口變動,就開始不斷參雜了。
秦朝衰敗時的大戰爭,又是一番動亂。
漢朝更有過大熔爐時代,吸收、漢化不少匈奴。
商朝都未漢化 各地讀寫都是自己民族的本音 讀書音出現是來至於漢朝漢化後才出現 不然漢語有讀書音白話音之分嗎 ? 甲骨文就是古越語書寫的"漢字" 至於很多因為有相同是因為不管東夷語演化的上古漢語 或古越語都參雜了侗傣語系。 文化發展是相加的不是單向發展。 很多人會把詩經能用客家語或閩南語念就覺得自己是上古民族傳人,但並非所有詩經都能用同一套語言念通,所以詩經就是當代各地民族用自己民族本音所寫出來的詩歌。 哪裡存在什麼讀書音白話音? 要是周朝有讀書音你就能用上古漢語唸完通篇詩經了。
其实,普遍的广府人和“粵藉网友”,包括有参与,在油管开频道,旨在推广/崇粤语的版主们,也很不顾一切“迫不及待”的坚持粤语就是古汉语,历史悠久等等,这些种种的说法,不论他们在手,有无这方面的数据/论据,他们的态度不会输给闽南人,不喜欢他们这样,不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现实的情/状况,好像有“逼逼的感觉”强迫症似的,神经/紧张兮兮,是或否,很重要吗?图什么?
任何結論有依據總是比較有說服力。沒有直接的,至少也有間接的,這樣也可以方便大家根據資料來源去研究是否屬實。
@@booshipvideo5513可是他们应该据实,而不应太执着,有多少的依据,就说多少的事,总是给人的感觉好像,一定是如何如何,就是人们说的硬掰,版主您就比较客观,对了,我想说的是他们太/主观了。
對了! 不管是粵語, 客語, 閩南語, 它們的文讀音, 有一個特點, 就是都往(很像)國語靠.
大為羊比較有深度
是戶頭名為 台灣話 Taiwan Hwa 那個嗎?我也常去上課。
This is not true. He has funny accent and misled many Han letters.
台灣教育部的閩南語用字很多都有問題爭議不斷
永遠都會有爭議。因為這種事總是有不同派別的看法。採取 A 意見,B 不承認。反之亦然。
所以我也盡量查大陸方面的。盡所能而已。
@@booshipvideo5513 大陸方面更多不實,在古籍中常有同音錯字,以河洛語文讀音是可糾正的,台灣在漢學教育上較大陸深,因為在蔣介石還沒來台前,台灣各地設有「漢學堂」,現今會亂之因是:不以可書寫「河洛語文讀音」(雅言),而以難書寫好白話口音(俗語)為主,所以產生很多錯誤。
@@booshipvideo5513 蔣介石來台後取消「漢學堂」,並將「河洛語」改為「閩南語」。
我深深覺得秦始皇和趙陀是說廣東話的!理由如下:
1.我的論述商朝甲骨文客家話,西周金文河洛話,而廣東話兼具客家話和河洛話元素符合東夷族在華夏過程中向各朝代王族學習官話,秦趙兩國都是東夷族嬴姓,如果廣東話抽離河洛話客家話和國語而能在古文本中找出獨特用字,那我所言為非!
2.東夷族和閩越族和百越族血緣較華夏族接近,今廣東人和百越族混血,說不准祖先是共祖,是又回老家!
3鬼方(李家崖古城)就是東夷族,使用鬲,龍山文化,"亞醜"首都薄姑城被殷商壓迫後遷往該處,最後被西周消滅,融入秦晉兩國,秦國是西周的附庸國,東夷族學的話先是客家話後為河洛話!廣東話就是東夷族華夏化的語言!
4.東夷族是龍的傳人,嬴=龍,古字形字音皆相近,大禹=大蛇,禹的象形古字就是蛇(潮州音,夷),大禹就是東夷族!原東夷族有刺青,很醜,鬼字就是臉部刺青的人!鬼字不該念鬼而該念"以",鬼字右邊的"ㄙ"古字唸"以",而又"夷"非從弓,是從S表蛇,蛇古音(夷)所以夷字代表蛇族人,鬼=夷,同音同義
關於語言碰撞,許多部分已經混淆得難以釐清,除非個別朝代留下了科學化可推敲的蛛絲馬跡。即使如此,也難以作結論,只能定位在 ‘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的程度,但不能作為定案結論。
究竟語言誰像誰,以我個人的經驗,懂得華、粵、閩南語,客家話則陌生,基於此因,開始研究客家話的時候,感覺客家話有華、粵語音混合的跡象。這當然是我先認識華粵語音,因此先入為主以它們做音本位來看待客家話的結果,甚至以此發表過文章,後來覺得還有待斟酌。
從客家話立場,也可以客家為本位,華粵語音是客家話從歷史分化出去的結果。
@@jickzz3960 據個人了解,蛇的發音,本地潮州話和閩南語發音一樣,聲調不同,但聽說別的地方可能不同,潮州似乎較多音。
蛇射,潮州好像不是很相同。
本地閩南語 蛇射 倒是發音一樣,聲調不同。不知道中國大陸和台灣那邊怎樣。
本地閩南語 蛇射 Zua。潮州 蛇 也唸 Zua,聲調不同。
@@jickzz3960 至於 惹,閩南、潮州、海南,應該是發音有點不同,但 韻 接近。Zia 或 Ya?或 Jia? 之類
@@jickzz3960 射字和殷字形和字音相近,古字是否相同很難說,問題放在心上,慢慢找答案
@@jickzz3960 方言太多,但有共用古文,應該以古文獻為中心探討。倩,荼,借也。荼為茶的古字,茶和賒客家話同音。所以該所載可改為,欠,賒,借也!如此,客家話在漢朝已廣泛使用!
河洛話以主流地位,隨著時間局勢向南跳躍式定點擴張,容入當地原住民的話語字彙而增加了文字數量的豐富性,台灣的閩南語和你講的閩南語差別出現,在發聲與詞彙根本不同
是的。例如 ‘什麼’,台灣語音 ‘ 是 ‘蝦密’,本地是 ‘西密’。‘哪裡’,台灣音 ‘Dor Wei, 本地是 ‘Dor Loh’。
但基本骨幹完全不受影響,去台灣交流是完全沒問題的,只需一點特殊用語和語音的適應期。
@@booshipvideo5513台語是說 啥。不是蝦密。
@@總統好 純舉例口語音。用 ‘啥’ 字,非閩南語者不清楚是什麼音,有些人會讀成 ‘傻’ 音。
日語的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但當生字中含有促音時,促音會佔一拍),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lah、hè-a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韓語為네 nei或예 ye表示應答),而後融合而成はい(hai)的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的回答仍然是はっ(ha)。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的說法。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就是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就如同在台語用蛤(ha)?的音。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的表示“是、好的”的應答。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mwo"、"嘸mwo"看kua到tioh、“嘸mwo”你是昧按抓?、“嘸mwo”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mwo”利系勒公灑曉!?、啊“嘸mwo”利系勒看kua沙小!?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即台灣竹塹,今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中原大陸歷代帝國疆域下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從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 FATK (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是奧羅尼西亞語(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中國所謂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向來中國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至中原而落葉的四方之夷國王室及倚其夷故地王都環繞而生的附屬百姓文明平民族群)這樣的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下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擷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為標準語的古諺文或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語彙的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仔細端詳意)、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地、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台語音的hiān-tsā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開始(Kaishi)、良心(Ryōshin)、實在(実際Jissai)、任務。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的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
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高雄的高發音)、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數學、學生的學發音)、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全羅道方言)、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音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閩東語、客家語、粵語對談,與操清官話(北京官話,後來的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這些情況都有考慮在內,但說來話長,會順序講解。
@@KiatJin_Si 歷史上發生的事所形成的情況,有大體走向和細節分化之別。
大體走向就是各大勢力較強的國家部落在文化上逐漸融合,或大吃小的統一。
再細的方面就像華人又分粵語、閩南語和其他語言,屬於不同族群。
大漢族形成後,周邊依然有其他胡人外番,但文化中心是漢朝。
中國一詞更早時就有,意義或有些不同,但大致一樣。
漢人自漢朝以後,無論唐宋元明清,後代都是漢人,是一脈相承的。
至於所說的大清情況,那只是朝代名稱,就像大漢、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大清。
大明自然稱大明,大清自然稱大清。
大元或有爭議的地方,但其餘是無異議的。大清無論是否基於政治需要,都是以華夏朝代的繼承者自居,而後更是真正的投入。
好比蘇聯擁有聯合國席位,蘇聯解體後,名稱不在,席位順利成章被俄羅斯繼承,其餘加盟個要獨立,必須俄羅斯許可才合法。無法切割說俄羅斯與蘇聯無關。
很難細細說清楚,這裏就說個大概。
@@booshipvideo5513 事實上在1900年以前,有出現的“中國”和“華”都是皇朝帝國以中原中土地區的誇耀其京城(京師)國之中樞和精華之都地文明徵象、強調“其冊封國皇朝國威在諸侯國、附庸國中之權力的中樞國”。
以清帝國為例,任何清國官方文書、與他國條約,滿清自稱都是“清”、“清國”、“大清帝國”,無一例外。所有所謂“中國”之出現在所謂的滿清文件,都是近代變造而來。現今所謂中國人,卻能把清、俄“尼布楚條約”說成是所謂的中俄條約,甚至還偽造出至少4種不同的所謂漢文尼布楚條約,都把清帝國、極東之帝國改成所謂的「中國」,甚至於創造出加上所謂漢文,原尼布楚條約是有立界石但並無銘文。首度取用所謂“中華”、“中國”、“華人”這些來形容或稱呼清國大陸版圖下國族的,是起源於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逃亡日本時的發想,並於1901年寫入其發表的“中國史敘論”。
在現今中國大陸版圖內可以輕易的變造出符合大中華文明歷史本位脈絡的歷史考古研究工程,更不用說將歷來多手每代本位脈絡考量需要而修撰補遺註記下來到無法公開或以假亂真再版的原始古籍記載文本,透過大中華本位脈絡意識需要的將之整理過的成電子資料文件呈現在現今發達的網絡資訊給受眾。例所謂大明當代陳第的“東番記”是於1959年時年47歲的方豪,概以所略聞杜撰復刻仿史。
高句麗、百濟、新羅長期以來被兩韓視為本族古國,所以韓國史上有三國時代的分期。近年中國在大中華民族主義文明脈絡本位下不再視高句麗為朝鮮國家,反而大力宣揚高句麗乃古代中國治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故其民族和歷史應歸屬於中國,並著手透過所謂歸屬的東北考古、基因等的歷史研究工程來建構強化此論點。
語言和文字, 一定是先有語言然後才有文字, 這個道理很簡單, 不用講道理, 就算今天南美州可能還有一些人類, 他們有語言, 可是沒有文字. 非州也一樣. 就算中國大陸也一樣, 有一些民族也是有語言沒文字的, 韓國也是世宗皇帝之後才有文字.
讚了 請多是頻
少的白話音就是tsió,甘字典也有紀載chió。
六書裡面的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本就可以將少納入tsió或siáu二音並作為本字。
文白之分沒有什麼學術價值可言...因為這是近代人的分類......以文字學的看法文讀和白讀應該對應的是consonant(文)和vowel(白)。原因很容易理解....同一個字讀文章要這樣讀,口語要那樣讀...我們會找不到任何可以有效分類的依據...但是只要按學術理論去看....文音就如同蚊音的細聲....白讀是可以大聲讀出的唱腔...例如香港人說[我 ngoo],通常因為大聲讀出而變成[我oo],將文(蚊)音ng-丟失....在北京話的唱腔中,唱大戲的人故意將ng-改為u-,於是就白讀成[我uoo(woo)].
整個中國大地上的方言變化都是圍繞著這個自然法則演化出來...閩南話中很多被丟失的文(蚊)音都可以在粵語中找回...例如台灣人的[紅ang]...其實就是廣東人的[紅hong]....[h-]不能大聲讀出...這才是consonant(文)和vowel(白)的正解。
我們常說一個人說話很大聲,顯得沒有文化...大聲講話免不了出現[我ngoo]變成[我oo]...北京話反映元曲的唱腔...這種唱戲人的舞台語在故意拉長音時會出現所謂[入聲 -h, -k, -t, -m, -p]的丟失....例如[媽媽 ma-mah]的[媽 mah]不會在北京腔中找到....又例如[石 sik]在北京腔中也會因為唱腔拉長音而出現文(蚊)讀的消失而成為[石si]。
最文雅的讀音都不能大聲讀出...所以香港人口中[吳ng]通常都會被大聲改讀作[吳mm--]。
白話文運動中的白話就是指北京腔....北京腔是丟失最多文(蚊子)音的口語。
廣東人的所謂白話...是指無法寫出來的口語...定義就是有音冇字...也就是沒有文化...有文化的人都會找到香港人的[點解?]原文就是[怎解]...[怎]讀作[朕]...[朕]另外有一個讀法為[朕tim]...說來話長...這反為表示粵閩客這些所謂方言才是古音的保存文化資產。
[人才濟濟]就是[人才多多],所以[濟tsē/tsuē]和[多to]其實不學術上的文白之分,比較像是香港人找不到[怎解]的而利用[點解]去代替。以學術而言,大家應該要找出[濟tsē]為什麼可以讀作[濟tsuē]。
閩南語文讀音與貴文所說的情況是不同的。它不只是一些細微的變化,而是儼如一套完整的不同語言。
只是打個比方:你用粵語說了 石頭 兩個字,寫在紙上,用粵語讀出來,你不能讀 Sek Tau,你要讀華語音 Shi Tou。可不是要你唸華語,而是唸粵語讀書音。
如果你講了一大段,我寫成文章,叫你用粵語讀書音唸出來,結果你唸了一口的華語。
台灣所用的河洛話文讀與白話的發音確實是差異很大,是兩種不同發音系統!而漳泉發音差異細微應該是地方口吻的差異而已!
tsue 是濟,毋是多。詩經內底就有"濟濟多士,克廣德心",代表上古時代濟佮多就是仝款亓意思。詩經內底亓"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若是看Baxter-Sagart重建亓上古漢語,多 *[t.l]ˤaj 、歌 *[k]ˤaj、*[ɡ]ˤaj。原本這三字攏有鬥句。
多的河洛語白話音 濟 足濟 = 很多
古代人大多是文盲,白話音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用,是很久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肉的發音,還有一大堆的倒裝詞(風颱、人客、)。文讀音是當代官話,是讀書人跟官方溝通用的,所以文讀音坊間都叫其讀書音。比方說肉,讀書音的發音就很像白話的肉,但是講meat時發音就跟ㄖㄡˋ 有天壤之別
云何閩南語文白音之謎? 請問可否老師知道十九世紀60年代、流行於台灣民間、上古漢學、今所謂易經伏羲、古中國:惑始倉頡沮誦緣故、抑或殷商盤庚說始、不管如何、但請問老師、是否也知伊時、讀無冊或無讀冊之人所知:一念云何? 哪個字? 怎麼唸? 再說依個人身為台灣閩南人而言: 一者,中華民國、道統中華文化、白話運動一百年、國民政府、台灣/台灣人、正確地論理、唯說道易不應說方言有壞、正讀國語注音中文文讀音不一、及與有別家教、台灣閩南話不異、正如彼彼母語、說教依舊上古漢學而已、不是嗎? 二者,敢問老師是否能從、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精研字書、《方言》:云何揚雄﹖及與《論語》、何況雜家/小說/縱橫/不入流? 云何有本河圖洛書自然耶來耶去、但說不可小看、白話音:云何彼彼狂易﹔云何有本洛書河圖因緣區夏萬國、但說不可小看、文讀音:云何變異夏殷商朝周、春秋二周三代、終成先秦兩漢、如是不可收拾之局面!
正在嘗試了解文章的內涵意義。
@@booshipvideo5513 謝謝回覆喔!個人認為:答案真的就在您的真心誠意暸解中…
我是相信,閩南語日常講的用語是「濟少」[che' chio'],讀書用語是「多少」[to sia'u]。其中濟,有衆多之意。例如:「人才濟濟」。
根據我手邊的彙音寶鑑---沈富進,依此書15, 45母音法
「多」: [to] 高一地 page 287; [che] 嘉七曾 page 99,兩個音
「少」: [sia'u] 嬌二時 page 244; [sia`u] 嬌三時 page 247; [chi'n] 梔二曾page 259,三個音
雖然彙音寶鑑上也有標注「多」有[che]的音,但我認為「濟」是本字比較合理。
謝謝上傳這一篇文章,讓我回憶起似乎年輕時有閱讀過類似報導。
細細品味,個人也傾向於認為閩南本音表示 ‘多’ 的用字是 ‘濟’。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資料。
@@booshipvideo5513 大衛羊的頻道認為是 贅 供你參考
"庶少"=多少,庶才有多的意思!
"庶遠"=很遠
"庶幾"=很多
以上都用河洛話念!發音有點跑!
以上三者用法在ctext字典打上"庶少"等二字都有文本出處!
@@李大樹-s1d 從個別留言對於表示 ‘多’ 這個字的反應來看,可見不一定就是台灣官方閩南語辭典受質疑,即使開放民間討論,採取的答案也是眾說紛紜。
@@booshipvideo5513 漢朝文字的書寫,必有對應的語言,庶遠被誤以為"足遠",如果古文找得到足遠才能讓人信服,庶遠是河洛話
西周講的是河洛話!"
詩經....參差莕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文意為,便宜輕賤的莕菜左右邊隨便撈就有,窈窕淑女君子要"雅"求!
上文的"参差"就是河洛話"青菜"(隨便)的記音字,詩經的執筆人是說河洛話的!
上文的"好",古字不是今天的"好",而是"雅"(ngia),"好"是漂亮的通語,今天潮州人的漂亮就是"雅",今天的好字,古字為"何"或"可",漢字的古今,有嚴重斷裂,讓人懷疑周朝說的不是河洛話,其實是漢朝已看不完全古字了,國語人是不可能看得懂方言書寫,而古字都是方言書寫!
現流的魚=現撈的魚,流是象形字,用勺子在水裡撈東西!
,
會去好好研究一下。
不要隨便拿幾篇解釋 很多講閩南語或是客家語的很喜歡把詩經拿來說嘴 但解釋的了幾篇卻解釋不了通篇,所以又自己添加了各種讀書音。荒唐。周朝天下並未統一何來讀書音,各國都有各自語言,連雅語都是要額外去學,舉利剛好講的通的只不過是剛好碰上該篇著作人是該地人。 詩篇並非一人所寫,而是那時候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各民族用自己本音所寫下的文章。
@@jili2913 一滴血,一根毛髮就能當證據定罪
商朝甲骨文是客家話書寫,西周金文是潮州話(河洛話)書寫,這是為何河洛話有文讀音的原因,因為甲骨文已植入漢字基因,要使用漢字的就必須參考沿用!
甲骨文的書寫語言就是讀書音,河洛話的讀書音=客家話,但僅限基本用字,後世新造字不適用!
西周.......王夾于南門....王快往南門.......夾字,見於甲骨文,"快"的意思,客家話"快"和"夾"同音,但表示快的甲骨文的"夾"字其右腳有箭頭!是為借音字!
水,客家話(sui).河洛話讀書音(sui),河洛話白話音(tsui)
客家話沒有讀書音,若有,則是從國語以發音慣例而來!
商朝都未漢化 各地讀寫都是自己民族的本音 讀書音出現是來至於漢朝漢化後才出現 不然漢語有讀書音白話音之分嗎 ? 甲骨文就是古越語書寫的"漢字" 至於很多因為有相同是因為不管東夷語演化的上古漢語 或古越語都參雜了侗傣語系。 文化發展是相加的不是單向發展。 很多人會把詩經能用客家語或閩南語念就覺得自己是上古民族傳人,但並非所有詩經都能用同一套語言念通,所以詩經就是當代各地民族用自己民族本音所寫出來的詩歌。 哪裡存在什麼讀書音白話音? 要是周朝有讀書音你就能用上古漢語唸完通篇詩經了。
咯l
用漢字保留語言!
ruclips.net/video/mayXOz_7MxQ/видео.html
主流的聲音都認為閩南語是中古漢語,但我不認為如此。在更早的時代就應該有閩南語的存在。舉例來說,論語鄉黨篇有一句"魚餒而肉敗不食",其中的敗字可以讀做phai類似派的音。敗壞是同義詞,敗就是壞的意思。所謂有敗類閩南語就有敗人,頭殼敗去就是頭殼壞去,壞字讀作hai。
周朝應有文讀音,詩經是民歌,可以佐證
@@吳信義-e9m 首先要弄清文讀音的意思是什麼。一種情況是同一種語言分化出不同腔調,有差別但仍屬一個語言。好比福建白話大宗語言,也分廈門泉州漳州,若是要搞統一的白話教育,必須商討出一個所謂的正統音,但依舊是大家都明白的語言。
現在的閩南語文讀音,則是閩南人完全不懂的陌生外來語音。就像白話說華語,文讀讀粵語。
另外,古代只有文字,沒有錄音,也沒留下表音符號供參考。
混到土著的言語 因為通婚及在他人地盤 一定會受影響
文讀音在竹簡紀錄文字時已存在
詩經就是河洛話的"松鼠",連河洛人子孫都看不出來?
你留言的範圍和深度,遠遠超越了我目前的知識,需要仔細研究。
濟 是多嗎
接濟 救濟 慈濟 懸壼濟世 有哪一個濟是多的意思 人才濟濟也不是人才多多 是人才一個接一個的意思 濟是補添的意思
其實 沒有什麼文讀音、白讀文 應是不同的用字 如果參考台灣教育部的推薦用字 那是一場災難
台語的tse 我會用此字 㩼 韻書音是tsi 訓義 多也 台語中很多韻書中的i 韻母會改成e 如抵制 台語韻母都是e
所以 㩼 tsi->tse
众多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booshipvideo5513 您舉的這幾個例子 如果解釋成 動態的一些人再接續一些人 那又如何呢
濟濟一堂 是很多人同時擠在一堂 或者 一堂中一些人來來去去 哪一個比較有動態美感
@@許文學臺語 個人認為必須考慮不同地區語言會有些差別的用法,有時是帶伸縮性的,大體意思命中就行。
勉強舉些例子:華語粵語都說 做手腳,閩南語則說 做腳手。
有時同字詞在不同語言,甚至可以說意思完全不同。
閩南語 唔通 是 千萬不要 的意思;在粵語則是 難道 的意思。
我留言的回答,只是認為有參考價值,並非已經認定答案。
@@booshipvideo5513 晤通 我覺得是不可 沒有嚴重到千萬的程度
個人覺得 以漢字為載體 不管是哪一個方言寫出來的 應該讓其他方言的人也能理解 只是會不習慣於不同的用字習慣 而以台語為例 教育部帶頭亂用字 意思完全走精 屁股長到背部只是一例
我是最近一年 以廣韻為標的 尋找適合的台語文用字 還真找到不少字 今天偶然發現您的頻道 很喜歡 發表了一些謬論 還望見諒
以我台灣人 從小只學中文用字 不知不覺被綁架了 也會誤用一些不適用的字 相信廣東話、客家話也有類似的情形 但忠於正確的字音字義 應可有找出更適用的字 而不同的方言 有些原本找不到的字 也許經過別的方言的提醒而能找到 這也是喜歡您的頻道的原因
每週一、三、五 我都會在華視頻道的 台語珍趣味中留言 學一些正確的用字 您可試試
大家無論如何研究,千萬愛預防北方胡語發音再次用官話,普通話的政治地位來紊亂咱的語言。
濟濟耶学者,加油啦~
其實文讀音越多代表越不是官方語言, 因為了要跟別人(官方語言)一樣或相似才會以文讀音來靠近官方語言. 讓真正的官方人士聽懂, 仔細想想我的看法, 這個多少的多正好證明閩南語不是官方語言因為你為了讓官方語言的人容易聽懂才會有文讀音. To(文讀), Zue.(白話), 客語就有多少的詞,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講話 ‘食飽’ (Tsiah Pa), 讀書 ‘食飽’ (Sit Pau) ==>客家話的講法, 文讀音應該是秦朝開始的, 而且秦朝的官方語可能是現在的國語, 因為 [書同文] 才會讓很多其它六國的文字沒保留下來, 所以廣東話, 閩南話, 客家話, 很多都是有音無字(找不到). 其實大陸很多方言, 發音方式跟國語很像只是口音不同, 看字幕就知道. 相信有些其它方言也會有如此的現象.
對於文讀音,個人已經有了答案,但需要順序才談到。
@@booshipvideo5513 五六十年前前, 那時候小學初中應該說所有的學校,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台灣國語(狗, 因為剛學國語發音不標準)那很可能就是文讀音的開始, 我所以會說秦朝官方語言可能是國語, 從文字來講國語只要有音, 99.999以上都有字(從現在來看,還是一樣). 文字和語言相關性非常強, 因為秦始皇的書同文, 當然是以秦書為主, 所以他的官話就是國語, 當然就會有音就有字. 唐朝時國語可能不是官方語言可是為了配合文字(國語)所以才會有文讀音,從唐詩宋詞的文讀就知道, 客語也是有文讀音. 其實你不用爭, 文讀音有一個特徵就是接近國語的發音.至少在朝為官的人容易互相溝通.
至於周朝以前什麼雅言, 就算有, 也被秦始皇統一掉了.
(文讀音有一個特徵就是接近國語的發音, 這就是最好解釋.) (聲音和文字的關係)
拿英文來講, 也是有音就有字. 韓語也一樣, 日語應該也是吧. 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 那就是官方語都是有音就有字. 除非他是沒有文字的民族.
說不定, 從古至今, 官方語言一直都是國語 (被統一的文字拉過去, 因為有音就有字, 容易溝通最其碼可以用寫.)
現在可以知道的是清朝講國語, 明朝應該也是, 元朝的官方語言就比較難考證了. 看看元曲應該也是國語. 其實中華民國建立時, 孫中山想把官方語言改成客家話(因為他是客家人), 但是最後沒改, 為什麼? 因為文字很難改. 有音有字容易溝通. 否則中國很可能變成歐州.變成十幾個甚至好幾十個國家.
你的論點有誤。秦朝的官方語語延用「雅言」,「書同文」乃統一「文字」,當時各國的字寫法不同,漢朝延用奏朝「書同文」政策,所以產生「漢字」。
閩南語的叫法產生不到百年,從古至今稱為「河洛語」,「河洛語」在6500年前先有「白話音」口語,因各地白話口語過多且雜,為有統一的通語,才發展出河洛語文讀音,因為官方或讀書人說的語言,所以稱才「河洛語文讀音」,因所用詞語較民問白話口語較文雅,所以在上古時期被稱為中原「雅言」(創造的年代應早於夏朝),是中原地區的通語,所以「河洛語」產生文讀音(官方)及白話音兩個系統,到漢朝以後,人們稱它為「漢語」,因流傳數千年,在民間已將文讀音及白話音,於日常生活中混合使用,但在古代學堂上是以「河洛語」的文讀音做為教學,也有人稱為「河洛漢語。
什麼是「河洛語」?
河洛語是以河圖五行理論創:木音(牙音、角)、火音(舌音、徵)、土音(喉音、宮)、金音(齒音、商)、水音(唇音、羽)五音,以洛書陰陽八卦創:陰四聲調、陽四聲聲共八聲調,河圖創音、洛書創聲,所以是「五音八聲調」,以五行相生為順音,器官發音順暢,五行相剋為逆音,器官發音會卡卡的,順為吉(為樂音)、逆為凶(為噪音),所以在整句中或名詞,為求順暢常有詞句反諗或變調,但函意全無改變,從河圖(四面)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創洛書(八方)東西南北,及創曆書(十二月宮)而言,前三者乃演化河洛文化的根源,依曆書創始至今,已有6480年以上,然「古河洛語」乃河洛文化所創造的官方通語,也稱為雅言,可能也有六千多年了,河洛文化傳承至夏(周,可能也是)、再傳至漢朝,有史記載,漢採用回歸夏曆,自漢以後後人以「漢字」、「漢語」稱之(漢字、漢語並非漢朝所創,而是以河洛語文讀音為官方通語),所以古河洛語就是漢語的前身,所以在YT網陳世明博士所說的「漢朝以前竟然講臺語」,我認為是對的,漢語的前身是古河洛語,台語的前身是稱為河洛語,所以台語就是漢語;據漢回歸夏曆,有調整24節氣,約每2160年天體運行有30度為天體一個月(天體運行一週十二個月份約25900年),因在奏期已開始調曆,但可能有誤,據史記載漢武帝回歸夏曆修正月份,至今已超2160年,所以四季(24節氣),天文誤差值已誤差一個月,如未修正,則將導致四季季節會錯亂,需調整24節氣(四季)向後一個月,又從河圖始創曆至今,天體運行的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為三個月為一季,所以地球各地都在換季,所以各地都會產生氣候異常,故台灣會從亞熱帶氣候漸漸轉趨為熱帶氣候,再由洛書的八卦也可證實,天文誤差值已超90度,90度約為6480年,洛書八卦每卦為45度3240年,從第一卦先天八卦後,周文王的第二卦後天八卦,從第二卦至今已超3240年,現今已進入第三卦初期,由上可知河洛文化已有6500年以上歷史,其所創的官方通語「河洛語」亦同年代,「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發音還保留相同,如西漢掦雄方言第一卷第一條:
「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黨」(懂),「哲」(徹),台灣河洛語皆同音,乃是取同音字代替,)正確的字應該是:
「懂」、曉、「徹」,知也。楚謂之「懂」,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徹」。
(全文請用閩南語(台語)諗,就知古文用字錯誤,也證明古河洛語與現今台灣的河洛語(台語)相通。)例:汝懂否?(近代:你知否?),黨雖與懂的河洛語(台語)發音雖相同,但意不同,黨(成群結黨)並無「知」的意思,「懂」才有「知」的意思,哲與徹,台語雖同音但意不同,一為「哲學、哲理」,一為「透徹、徹底」,認知透徹、徹底了解,徹就是知的意思。
台語的演化過程:河圖→洛書→曆書→河洛文化→古河洛語(雅言)→中原文化→華夏文化→漢字、漢語→閩南河洛語→台灣河洛語→台語(台灣河洛語+外來語)。河洛文化已存在6500年以上,比中原文化五千年還早期,河洛語分文讀音(官方通語)及白話音(民間語),研判應先有民間白話音,再創造官方通語的文讀音(雅言),是河洛文化的官語。現在的中文的國語(普通話),乃於元朝及清朝譯音漢語的文讀音而來的北京語,其結構為「譯音河洛語文讀音+胡語」,在中華民國初年定訂為「五聲調」,與漢語的「五音(木火土金水)八聲調」是二種不同的語言相通有碍,依日、韓的漢語發音與台灣河洛語,幾乎相近(同為來源於河洛語文讀音),差別在地方口音腔調,但與現今中文發音差異較大,由此亦可證明。
因河洛語流傳年代已有六千多年了,河洛語具有古文言文的特性,與現今白話文時代,在學習上會有困難,現今用河洛語(台語文)書寫的環境非常少,僅能在傳統的歌仔戲及布袋戲,聽看到河洛語文讀音(近古語),及台語流行歌曲的河洛語白話音(較現代白話文),所以有必要集思廣義,依原創原理「五音八聲調」,保留古字古音記載,並開發與古文函意相同的現代白話文詞句,將不常用的古字,以現代用字取代但不失去原有函意,並記錄留存,這點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做的最好,否則僅靠口語相傳無書文記載,是會斷層消失的,一種語言及文字,必需常用及通俗才能暢通流傳,太過專業教學,非多數人能學會,學習意願是會下降的,拼音、注音是為初學者易懂,但可能有些無法拼出八聲調,所以僅是可做為初學者的輔助工具,有待整合出一套完整教學系統,不要讓古時認定的「河洛雅言」,如今被汚笑為有音無字沒水準的「台語」,今日台灣河洛語的文讀音與白話音於日常中已混合使用,會台語的都可以聽懂,只是沒去分辯,這也是官民語融合一體,有利於原來不易書寫的民間白話口語利於書寫,希望學校能開創「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課程或社團,在世界上是有市場的,因為河洛語原創理論就函有樂音的韻律,外國人初聼喜好度很高。
提供漢末諸葛亮的「出師表」、唐李白的「將進酒」、宋岳飛的「滿江紅」,河洛語文讀音供作參考:
ruclips.net/video/aZqUI2pdV1I/видео.html
ruclips.net/video/0nuUz0NZJtg/видео.html
ruclips.net/video/ZbLDCbX4T4M/видео.html
@@shienlin4094 你可能需要先理解一下五胡十六國、衣冠南渡、北魏孝文帝...等等中國北方胡人入侵的歷史,以及他們之後融入中華文化的過程,應該就不會有秦朝官方語言說的是現在的國語的這種匪夷所思的說法。現在大家通用的國語或普通話的基礎,在秦朝時期根本還沒出現。
我是台灣人 我們是說 若多錢? 若有大概 近似 意思 。 足多(很多) 😂😂😂
興奮之餘,查了 ‘若’ 的閩南發音,無論台灣還是中國大陸,只有 Na,La 的發音,文讀則為 Jiok,Liok,暫查不到 Wa/Lua 音。不過 La 和 Wa 接近,極為可能。
個人傾向接受 若多 為 Wa/La/Lua Zue,只是 代表 ‘多’ 意思的 Zue 究竟是何字依舊未解。。。
@@booshipvideo5513 台灣教育部辭典「偌濟」詞條除了guā-tsē讀音外,點進去還有寫juā-tsē 跟 luā-tsē,這看起來對應的應該是日母字,所以第一個字是「若」的機會滿高的。
「濟」有可能不是漢語來源,這是台灣教育部選字說明:
drive.google.com/file/d/1-1o1MNpBlPvOX6C1KK_zhCWou-fl-V4i/edit
我覺得陳講得很千強
剛才有個回复放錯地方在這裡,已經刪除了,不知有沒有看到 😅
是唸濟
版主應該多向陳世明博士交流
好幾年前交流過。
古詩並沒有要求一定要對仗與制式的押韻,唐代的絕句跟律詩才要求要對仗。
正確。也正因此,也就不能用來質疑其它語言因為不押韻而否定其地位。
@@booshipvideo5513 不是這樣,我們仍可以透過說文解字與方言的對應性來確認,您可以多看看說文解字。
@@booshipvideo5513 那照你這樣說,如果當時講現代普通話的人做了一首詩,不就能拿來證明當時講國語?
@@ChenYenRen 秦國統一文字,漢劉邦繼承文字,相信也延續傳統習慣的共通語作為官話。經過兩百多年的穩定洗禮,官話比統一前牢固得多。古代注重階級的達官貴人一般會以高層都聽懂的高級語言做詩詞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booshipvideo5513 差八個月,無fu囉。汝慢慢兒詐...我無閒採小汝。
"Zue"的漢字是"濟", 人才濟濟是人才眾多的意思, 濟引申為多的意思, 人才濟濟閩南語念做人才 Zue-Zue
已有留言推舉此字,但也遭到不少人反對。人才濟濟確實是閩南語表示人才多多的常用句。
泉漳廈的多用字各不同,濟大家唸相同tse,泉是tsue用字儕,才是泉音本字
@@play-tq6kt 希望經過共同討論,能理清閩南語的複雜現象。
見不得人不值觀看
尊重每個人的意見。
福建的方言十幾種 ,各不相通,漳泉廈也有很多種不同音,文讀音是拿各種韻書跟康熙字典,硬切出來的,切出來還各不相同音,下南洋的閩南人說的也是白讀音,少文讀音,幾千個逃難的中原人,無法改變原在地閩越人的語言。
存在一個疑點。文讀音應該是唐朝時帶到福建的,而康熙詞典是清朝。
文讀音出現於漢後,漢化後當地官方為了交流而生的官話。 語言是會透過交流而改變的。 例如閩南語便沒有"自己"這兩個字的發音。 閩南語漢語皆同,拆開各自個有讀音解釋,但台語"自己"這兩個字拆開卻是毫無意義。顯示並非本音,而是外來文化交融後所取代的。 最有可能的是跟南島語系民族交流後產生的。
@@jili2913 "自己"是國語,河洛話是"個己",客家話是"自個",關南島語族啥事,最多有關的也是侗傣族的殘餘。
家己
台灣文學裡的文章,多多看幾篇...漢字,閩語的書寫夾雜是什麼原因呢?😂😂😂😂😂😂
我不是台灣人,也不在台灣,可否推薦一些?
@@booshipvideo5513
龍瑛宗“青天白日旗”
翁森,楊逵,呂赫若,
鍾肇政“魯冰花”...
日據台灣時
閩南語是口語,文字是書寫,
日語是溝通的流行
閩南話是漢人的歸屬
當時的問題是
漢人寫漢字,口語是閩南語,
咱這個字,閩南語說沒問題!
書寫就借用“咱”
閩南語“我尬你打ˋ”,“我尬你親”
很像齁!文字有顯注差易吧!
@@booshipvideo5513
閉結是何解呢?
1.説話結巴(閩),像便秘一樣
2.真的排便不順
沙卡里巴(日)何解?
日文夜市,在台南還有此名稱
試用粤語(廣東話)念是否押韻.
目前個人所研究,唸唐詩廣東話比華語貼切得多,但不及閩南文讀音,因此弄清楚閩南文讀音的來源很重要。
啥語言都有同一個字,有不同發音,或同一個音有不字的現象。。。例如:去香港買的香很香…………》那個香字就要搞死人》》……習慣就好,研究語言除非AI會有影響,否則:管他古不古~~~不要講春秋戰國或五胡亂華,相對的[近代]中原就曾亡於蒙古亡於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誰還能說清楚啥語言才正統?
供大家參考 ruclips.net/video/g9phSYsqll4/видео.html
已看完。會好好研究 阮、忨 二字。
不過目前為止,盡力所查,尚未查到有大陸、台灣閩南語辭典收錄 忨
这是古汉语? 不像粤,客,閩南话腔倒有点像越南腔。
ruclips.net/video/o0Pqd-3sUrQ/видео.html
我倒覺得更像泰國話。😂
閩南語神通廣大 問題是已經不是國語 不須研究 用不到 台灣都不讀文言文ㄌ 難懂
純業餘興趣 😀
濟是多
也是個人傾向選擇,但反對的聲浪也很大。
簡單點 唐詩三百首 你用各種語言去唸 沒有一種比閩南語更順 很多小粉紅根本不懂還什麼閩南語是越語 戰國時代秦國就是沒有滅掉越國 越國跑去哪裡
閩南語唸唐詩必須用文讀音,而文讀音極大機率不是閩南語,而是借用外來語作為讀書人的通用語。
會做視頻講解。
正在整理資料,即將上載新一集。
拖了好久。。。
唐朝是胡音未免太過武斷了
@@吳錫昌-l4f 個人也不認同是胡音,當時都是長期漢化,或早期漢化的後人,掌握的官方漢語,說不定比許多地方的漢人還好百倍前倍。
更何況李世民也不算胡人,而是混血兒,父系是漢人。參雜血統為什麼就必須定為外族?何況是漢文化大背景下的漢胡混血,漢文化的產物。
如果不插手,汉人的汉语都是闽南语再进化,还是充满字母词特色,如今的掺杂 客家比较多。。。粤 华 客 是1950年发明,放去唐朝的南 北 中, 字母汉语没有说不好,可能有好处,就如越南人比较开朗,与罗斯人有些像,但可能做一件事没那么用心挂,根性好的不受语言影响,都是4/5等级的人。。。。。韩音可能变化自满音
粵華客是 1950 發明,然後放到唐朝?個人並不認同。可否提供依據?
外濟人
是 ‘外濟人’? 個人是存疑。。。
文讀白讀的觀念沒錯, 文讀就是讀詩詞用的(客語,粵語也是有文讀白讀) , 但是有一點你理解錯了, 也許閩南語是官方語言(皇帝說的話, 說不定是客語, 也說不定是粵語, 並不一定是閩南語) 不過平仄和押韻你就完全錯了, 基本上平仄是依照國語, 只有入聲字才用方言(客語,粵語,閩南語), 押韻基本上也是照國語在押韻, 一樣很少數的字在用方言在押韻, 文讀就是為了要跟國語押韻才形成的. 用方言讀唐詩反而平仄很難分清楚.
@@林賢奎 依個人理解,國語押韻很不理想,平仄押韻落差也大。
至於說閩南語是官話,請問是指白話,還是文讀?
客家粵語雖然有一些文讀音,但整體依舊是客家粵語,而不是完全的另一套新語音。
閩南的文白讀音,是完全兩個不同的語言。
閩南語的情況,好比法國人說話用法語,讀書看著法文唸德語。
@@booshipvideo5513 你難道沒有沒有發現, 文讀音, 非常接近國語嗎? 白讀和國語就差很多.
@@林賢奎 閩南文讀更接近客家,相似到可以說就是借用客家。
華語和粵語也有許多重疊的地方,有的同音或音微差、有的音同聲調不同。
公、工、用、中、烏、龍、飛、非、衣、山、衫、刪、查、差、茶、插、叉、察。
你可以說這些粵語音像華語,也可以說是華語音像粵語。
客家與華語音,粵語音有重疊部分,不稀奇。
@@booshipvideo5513 有一個前就是語言其實幾乎不受戰爭遷徙影響, 否則粵語客語和閩南語就可能都不見了, 其實研究語言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就是下鄉訪談, 當然今天網路發逹, 我無聊看了許多視頻,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以戰國時期的地圖來看, 除了楚國以外, (用國語來看), 那就是各地的方言, 都長得很像國語, 除了各有各的腔調以外, 用各地的方言來溝通也可以聽懂溝通, 再講一個歷史, 孔子週遊列國, 講的就是所謂的 [雅言] 今天的國語[普通話], 當然孔子講的最可能是今天的山東國語. 就像現在的新加坡一樣, 官話雖然不是國語(是英語), 但是到新加坡旅遊, 你講國語也可以溝通的意一樣. 講那麼一大段, 是要告訴你, 普通話一直在那, 從來沒有消失, 當然唐朝的天子可能是當初周朝時期河洛區的人(....)但是民間的溝通還是國語.因此唐詩, 最可能還是用國語來寫的.
我們在寫唐詩的時候接受到的教導或資訊, 就是國語的一聲或二聲就是平聲, 三四聲就是仄聲.
[[[ 有的音同聲調不同 ]]]。((不是只有粵語, 客語, 閩南語也一樣)) 所以用古漢語唸詩, 基本上平仄就不對了.
@@林賢奎 皇帝語言不等於全國通語。皇帝和自家人或同族的子弟兵或許用家鄉話,但面對不同族群的組成,會依據大環境語言。
這麼說吧。安祿山要是奪權成功,官話是否就是他的家鄉話?
你如果無臉見人,請不要發影片
回答:
(一) 因為收音不佳,所以把小型收音器提到嘴邊。
(二) 有沒有露臉請看前面幾集。
(三) 露不露臉與視頻的實質內容無關,如果留言針對實質內容會更好,即使是不同意見也會給予尊重。
多一點少一點是近代語,怎麼翻,真是傻眼。
多一點,少一點,只是打個比方。古記載亦有用 ‘往事知多少’,兵力多少。重點在於 有沒有 ‘多少’ 這樣的詞彙。
管子 * 七法 其中一段:多少,謂計數
‘多少’ 不是近代詞。